誠信---名詞。是人與人之間,企業、商家與消費者之間,政府與人民之間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一種承諾。是相互利益制約的一種關系。企業和商家要推銷產品,就要講產品質量和服務的誠信,政府要實施利國利民的方針、政策,是服務于全國人民群眾的,即然制定了政策、法規、制度,就要依法辦事,取信、服務于人民。國家政策、法規、制度的實施過程,就是誠信兌現過程。誠信是對廣大消費者對商品使用過程中的質量保證體系。下面談談國家郵政局就集郵范疇內,涉及全國廣大集郵者的誠信問題。
國家郵政局是國家郵票發行、管理、銷售、銷毀的主管職能部門。在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郵政局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中,在國內外、各行各業、城鄉居民中起到了溝通和橋梁作用。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1985年以后,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和集郵事業的迅速擴大,郵票市場應運而生,國家郵政根據中國集郵事業的發展狀況,設立了中國集郵總公司,專門負責中國集郵郵票的預定和銷售業務。在該項業務中,國家郵政己經同集郵者達成了購銷合約,自然也同集郵者(消費者)形成了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換言之,國家郵政局與全國集郵者、投資者之間構成了國家郵政對消費者的誠信關系。
按照國家頒布的《郵政法》規定,郵票具有貨幣的功能,郵票具有使用、消耗(郵資憑證)和保值、增值的功能。集郵者、投資者購買了郵票,國家郵政對投資者首要的是誠信問題,即保證投資者購買的郵票不貶值。按照國家郵政的誠信承諾,還要保證郵票持有者在任何時候、任何地區能夠在郵政窗口消費使用郵票。就郵票而言,國家郵政局對全國廣大集郵者、投資者的誠信應體現在二個方面:(1)保證郵票不貶值,(2)郵票的正常消費。
世人都知道,國家發行郵票,不管是紀、特票還是普通郵票,最主要的是用于郵政業務的需要,其次才是集郵者的拾遺補缺,用于集郵者的收藏領域。而國家郵政局又是怎樣誠信服務于人民的呢?從近幾年國家郵政的政策來看,國家郵政局為了自身的利益,把紀、特郵票同普通郵票割裂開來,把紀、特郵票作為集郵郵票,普通郵票作為寄信郵票,人為的阻撓紀、特郵票的消耗使用,造成紀、特郵票存量太大,另一方面,只要郵票行情稍有好轉,就增大郵票印量,由于郵票的消費功能不暢,客觀上造成紀特郵票存量太大。同時,國家郵政局在票品管理和結算制度方面存在失職行為,近十年的全國各地郵政把郵票大量深幅打折拋向市場的現象就是失職行為。郵票的長時間打折,就是國家郵政局對全國廣大集郵者的誠信承諾不兌現的行為,嚴重違反《郵政法》的行為,嚴重損害了全國集郵者、消費者的權益。囯家郵政的‘誠信’嚴重失信于人民。這么多年來大量集郵者的流失,就是國家郵政的“誠信”生動的寫照。借用中國老百姓的一句常言:惹不起還躲不起嗦!中國郵政的“誠信”可見一班。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郵票的打折和使用問題轉變為社會問題,并日益嚴重,恢復郵票的使用和保值呼聲越來越強烈。國家郵政的管理混亂現象,腐敗現象,市場炒新現象層出不窮,造成廣大集郵者、投資者的經濟損失巨大,國家郵政的“誠信”問題,己失信于民,損害了人民的利益,廣大集郵者不再相信國家郵政的“誠信”,由此引起全國集郵者、投資者、郵商的強烈憒怒和不滿,各種形式的申訴,象雪片似的吹向國家郵政局。2003年,國家郵政雖然釆取了一些救市的措施,但并不是根本性的解決郵票打折問題和郵票的使用問題。國家郵政局要重新塑造取信于民的形象,就必須重新樹立“誠信”形象。首先要恢復郵票的基本屬性(郵資憑證的使用和保值功能),徹底杜絕打折郵票,搞好內部管理,根除腐敗現象,徹底銷毀己過發行期的庫存郵票。建議國家郵政把主要精力放在內部管理和對民“誠信”的角度上。為全國集郵愛好者著想,取消集郵公司,恢復郵票的基本屬性,真正把郵政的“誠信”落在實處,中國郵市才有希望。郵政的“誠信”危機應引起國家郵政局的高度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