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于1964年8月5日發行的志號為特61的影寫版“特”字頭特種郵票《牡丹》,全套15枚,面值分別為4分、8分、10分、20分、43分和52分六種;同日還發行志號為特61M的影寫版小型張1枚,面值為2元。套票中單枚票的發行量分別為400萬、600萬、250萬、120萬、100萬枚;小型張的發行量為4萬枚。郵票采用的是我國著名畫家田世光先生的原畫圖案,設計者為邵柏林和盧天驕,由北京郵票廠傾情印制。
《牡丹》郵票自發行以來,一直深受我國集郵收藏者的喜愛,也受到世界各國喜愛中國郵票的收藏界人士歡迎。特別是盧天驕設計的2元面值、發行量僅有4萬枚的“狀元紅--大金粉”小型張,更是吸引人們的目光和令鐵桿郵迷“追逐”的對象,堪稱為新中國郵票中最華美最艷麗的“花王”。四十余年來,很多集郵收藏者都把能集到或收藏起《牡丹》郵票作為一件幸福和快樂的事,但更多的人卻只能選擇“望而卻步”,成為集郵生涯中的憾事。我想,其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歡,除了圖案和設計精美、及“大套票”的原因以外,其套票中最少的52分單枚票的100萬發行量和小型張僅有的4萬枚發行量,首先就決定了《牡丹》郵票的“稀少性”,再加之使用、蓋銷和四十余年的毀損等社會沉淀,就又決定了《牡丹》郵票的“稀缺性”。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源于我們中國人對“牡丹”這一花卉的偏愛了。
(郵票圖)
(小型張圖)
牡丹,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英文名:Tree Peony ;別名:鹿韭、木芍藥、花王、洛陽王、富貴花。牡丹,是我國傳統名花,富麗堂皇,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代表著中華民族泱泱大國之風范。它端麗嫵媚,雍容華貴,兼有色、香、韻三者之美,讓人傾倒。
歷史上有許多大詩人如王維、李白、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賀、李商隱、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陸游等,都吟詠、贊美過牡丹,留下了許多精美的詩篇。如唐詩“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佳名喚作百花王”。又有宋詞“愛蓮說”中寫到:“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名句流傳至名。“百花之王”、“富貴花”亦因之成了贊美牡丹的別號。唐朝人更愛牡丹,曾在花開季節,舉行牡丹盛會,人們傾城而出,如醉似狂。詩人李正封贊它為“國色”、“天香”,唐皇極為贊賞。“國色天香”亦從此成了牡丹的又一雅號。還有一個歷史故事呢,說牡丹最早主要根植于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相傳,唐武則天寒冬設宴賞花,令百花綻放,唯牡丹不從,貶之洛陽。豈知遷洛后竟吐蕊怒放。武后聞知,命火燒牡丹。牡丹枝干燒焦,次年卻依舊葉榮華發,且花更大,色更艷。這恐怕也是牡丹被定為洛陽市花的起始原因吧。
目前,我國的牡丹已達700余個品種。牡丹雍容華貴、富麗堂皇,也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稱。牡丹不但花好看,還能發揮其特殊的作用:因牡丹的觀賞部位主要是花朵,所以可在公園和風景區建立專類園,在園林、綠地和居民院落中筑花臺種植,也適于布置花境、花壇、花帶、居民盆栽,用于觀賞和美化、凈化環境。另外根皮可入藥,花瓣還可釀酒。牡丹以它特有的富麗、華貴和風貌,在中國傳統意識中被視為繁榮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
牡丹是百花叢中最鮮艷奪目的花,《牡丹》郵票就是新中國郵票中端麗嫵媚,雍容華貴和當之無愧的“花王”,其“高貴”的地位無與倫比。我從歷史文化角度又說了那么些,就是想找到人們喜愛和珍藏《牡丹》郵票的所有原因,也借機抒發一下自己對《牡丹》郵票和祖國歷史文化的情懷。我想,在不久的將來,《牡丹》郵票一定會在中國郵票乃至世界郵票的海洋中大放異彩、更加珍稀、從而步入中國珍貴郵票行列的!
(牡丹實物圖片---牡丹是百花中最鮮艷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