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郵品在消耗中自然增值。郵品正常增值不是靠郵商用資金大力推動、炒作產生的;也不是郵商壟斷貨源,囤積居奇產生的;更不是依據量少概念,制造市場傳言產生的,即便用以上手法抬高了郵品價格,也不過是曇花一現,過眼煙云。一旦炒家賺夠利潤,撤資走人,留下的只有一大批套牢者,這些事例不勝枚舉,無須贅述。因此郵票自然消耗產生的增值才是真正的增值,老紀特郵票、“文”票、編號票、“庚申猴”票都是如此。這些郵票經過幾十年大量消耗,充分沉淀,再憑借出色的設計和內在的題材優勢,已成為郵壇爭相追逐的精品,絕非現在郵市上一盒盒、包包炒作的新郵品所能比。郵票要消耗沉淀,就不能發行后裝進郵冊,從此不見天日;不能成箱拉進郵市,大力炒作;也不能在通信中拒絕使用,變成“集郵郵票”。如果郵票失去了郵資憑證的基本屬性,存世量等于發行量,就是發行量再少,也提不起郵人的收藏興趣,只有打折的份了。如果發行郵票純粹為了賺集郵者的錢,小型張、小本票等郵品不用于郵政通信,那就成了“花紙頭”。
還集郵本來面目。真正的集郵,不是跑到郵市里參與瘋炒,也不是挖空心思尋找“黑馬”,更不是囤積居奇,指望一夜暴富,那就失去了集郵的本來面目,有什么樂趣可言。集郵是一種高雅的愛好,郵票發行時互寄首日封、制作極限片;研究郵票的設計內容、版式,偶有所得便行諸于文字,發表出書;編組郵集,與眾郵友同樂,這才是集郵的真正內涵。當然也不能因循守舊,排斥郵品的增值潛力,但一味追逐銅臭,實不可取。
扶持青少年集郵。集郵興旺不能只靠幾個人在國際郵展上摘金奪銀,也不能只靠一幫老年人自娛自樂,它需要青少年加入,需票新鮮血液的輸送。可現今青少年集郵困難重重:缺乏資金,訂不到郵票;去郵市購買,一套、兩套郵商又不屑;有人從來沒見過小型張、小本票等郵品,感受不到集郵的魅力;社會上支持青少年集郵的力量太弱,集郵文化氛圍不濃,這些都制約了青少年集郵。與之相反的是,郵市上成包、成捆的郵品在叫賣,郵票印好后賣不出去,白白銷毀,郵票在打折……如果少一點功利,多一點關懷,就能改變這一切,給青少年集郵創造寬松環境和有利條件。沒有青少年就沒有社會的未來,同樣,沒有青少年參與,集郵事業則后繼乏人,何談興旺。
郵市要成為集郵的助推劑。如果郵商一味炒新棄舊,讓集郵者無票可買,那么郵市生意是不會長久的,提前榨取利潤就是提前終結行情,過度炒作的結果是套牢集郵者,促使郵票打折,傷透集郵者的心,讓他們從此遠離郵市,遠離集郵。郵市要成為集郵的助推劑,不要成為集郵的終結者。郵商切忌心浮氣躁,做“一錘子買賣”。當然,造成郵市下滑的板子不能只打在郵商身上,郵政部門發行、銷售不暢和管理環節疏忽也難辭其咎。
集郵的樂趣包括增智、怡情、交友、儲財,但儲蓄財富只是其中一個功能,集郵者切不可舍本逐末,喪失集郵的真正樂趣。郵市興旺不等于集郵興旺,刻意靠郵市興旺來推動集郵興旺,無疑是飲鴆止渴,有時能取得暫時性的火暴,一旦郵市出現暴跌,反而讓集郵隊伍大失血。集郵事業需要全社會、尤其是郵政部門解決存在的痼疾,掃清障礙,才能迎來真正的興旺。
來源:中國集郵報 作者:劉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