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集團總公司一年一度的新郵預訂工作又要開場了。說起預訂郵票,凡堅持并參與預訂新郵的群體都看好郵票的增值作用,包括普通集郵者和市場少數郵商,普通集郵者預訂新郵是因為愛好而年復一年的收藏,這么多年以來,雖說集郵隊伍大量減少,但仍然有預訂者,包括散戶和郵商。從投資效益來看,編年票一直處于打折的境況,不論年冊或型張,都難逃厄運,可以這樣說,近10年凡按面值預訂了的散戶,基本上都虧損,年冊每年預訂在120-130元左右,市場上80--90元左右就能買到,早知如此還不如不預訂了,年底直接去郵市買還便宜不少。為什么常年預訂都在虧損的散戶還要繼續預訂呢?其投資心態還是抱有夢想,認為郵市行情盡早會來,在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預訂新郵,這點虧空算不了什么?但這種執著的預訂戶是越來越少了。
作為國家郵政來說,紀特郵票的發行是常年生產經營任務,年終預訂的造勢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手段,其目的還是以銷定產,獲取穩定的經營收入。但對社會廣大集郵者來說,郵政不會過多考慮群眾的得失,預訂是自愿的,郵票打折是市場行為,開發溢價郵品是滿足社會需要,至于社會效益和群眾反映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那怕溢價郵品深幅打折,也是市場行為,與國家郵政沒有直接的關系,是你自愿購買的,沒有人強迫于你,要怪罪也只能怪罪市場,誰叫你花錢買罪受呢?活該。
紀特郵票沒有上郵政窗口銷售,那是郵政內部分工的問題,紀特郵票使用還不是郵政說了算,反正沒有打算把集郵這塊放棄,不但不放棄,還要加大生產經營的力度,想方設法,開拓進取,廣開財路,力爭年度計劃的完成。
郵票市場還是要存在和維持下去的,現在不是比前些年好了嗎?不是講慢牛嗎?從2005年起才慢了2年,還得繼續走下去,最好走8至10年慢牛,那才安逸呢?不溫不火的市場正符合郵政的銷售思路,生產與銷售同步發展,明年還有個奧運題材,有得生意做的了,再配以市場有節奏的熱點炒作,不愁完不成生產經營任務,這不,馬上就要開始2008年新郵預訂了,該采取的手段和措施都會用上的,別急嘛!
靜下心來想一想郵票的命運以及管理層的意圖,新郵還有預訂的必要嗎?我們預訂和購買郵票為了啥呢?難道真是花錢買氣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