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到,“立冬”季節,按慣例,應是一年一度的年票行情啟動之時,但從目前現狀看,市場似乎熱度不高。不僅如此,大多參與者都處在溫水煮青蛙的環境之中,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在這進退兩難中,一步步又落入“深套”的陷阱。
年冊行情的性質,歸類于禮品行情,它與因收藏因投資帶來的行情,有本質的區別。郵票年冊作為禮品,起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不僅是一種時尚,現已形成相當規模。近些年禮品市場主流品種變化很大,但郵票年冊始終在其中占的分量很重,并有逐步擴大趨勢。為爭奪市場,各地集郵公司廣開思路,各顯其能,年冊制作由過去單一化、低檔化,向“個性化”、“精裝”、“豪華”等多種形式發展。正因為如此,本來單一的年票需求,漸漸演變為向早中期高檔郵票發展的趨勢。T46“庚申猴”從1400元一路狂升至現在的3150元,就是典型的年冊行情的標志。編號郵票、“齊白石”、“荷花”、“仕女圖”等小型張,市場價格逐步走高,依靠的也是年冊行情的拉抬。每年“立冬”前后,市場依托年冊行情走暖,近年來已經形成慣例。
但從9月和10月的情況看,年冊行情能否如期出現,實在讓參與各方不敢樂觀。為什么?本來應該是金色秋季行情的郵市,這兩個月,無論是炒作品種,還是早中期郵票,都無一例外呈單邊下跌的趨勢,而且有些品種的跌幅還相當驚人。其中新問世的兩款郵品——“香港回歸”聯發張和“六郵”雙連張,9月初的價格分別為36元和50元,60天過去,現在兩款品種的價格已經跌落到23元和37元,跌幅分別為36.11%和26%;市場公認的強勢品種“會徽”和“吉祥物”小版,也由9月初的106元和137元,滑落至10月末的87元和106元,跌幅也達到17.92%和22.62%。如果歇夏期參與其中等待收獲,那么嚴峻的現實是,不僅沒有得到收獲,反而深套其中。進入11月,郵市的這種弱勢,依舊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年末還有沒有年冊行情出現?回答自然是肯定的。雖然其底氣相比前兩年要弱許多,但其態度沒有任何變化。
原因之一:一年一度的年冊行情,它是游離于市場行情之外的獨立行情,制作郵品的需求,配制年冊的需求,以及單一作為禮品的需求,在元旦和春節之前,必然要顯現出來。郵票市場處于行情高端或末梢,對于年冊行情的需求,只是價格高低而已,不會改變它吸納貨源的根本。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年冊行情需求只會推動相關品種價格上浮,如2007年郵票,如相關專題郵票,如早中期精品郵票,等等。而對于更多邊緣化郵品,則不會因其波動而波動。也就是說,年冊行情帶來的大片聯動效應,在2007年,恐怕我們無法實現。對年冊行情指望過高的參與者,在這一點上,可能要換一個思路,采取相應對策。
原因之二:近一段時間,股市表現相當一般,大象獨舞的“一九”現象或“二八”現象,越來越突出。大多中小散戶,都是賺了指數賠了錢,且有越套越深的可能。我們不說郵股兩市有蹺蹺板效應,但逐利資金是認錢不認人的,它們只會向價值洼地流動。相比之下,郵市調整更早更充分一些,調整的幅度平均在20%左右。有漲就有跌,有起就有伏,反之也亦然。由于郵市早于股市調整,現階段就有向上突破的潛力,只要向上,就有獲得的機會,而只要有獲得的機會,勢利的資金自然不會輕易放過。雖如此,也有另外的可能,資金短期內患有恐高癥,參與愿望稀薄。資金不進場,郵市便無法從股市疲軟中獲得機會。
正因為如此,對于一年一度的年冊行情,我們只能被動期望,被動等待。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7-11-10 15:49:02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