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特種郵資片,投資者最先想到的是曾經輝煌一時的《梅蘭芳舞臺藝術》,也能想到跌破發售價的《高山花卉》。無論是高峰還是低谷,特種郵資片雖然都沒能躋身于主流之中,但總留給人淡淡的印象。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特種郵資片代表著郵市中的一類現象。隨著《傅抱石作品選》在10月底以4元下方的整固,使其在短線整理后重拾升勢,或將成為今年的強勢品種。那么特種郵資片究竟能否再現昔日的“盛景”呢?
很顯然,國家郵政局已經意識到了特種郵資片近些年來在市場上的窘境。首先,動輒上百萬甚至數百萬的發行量無疑是橫亙在特種郵資片面前的一座大山,壓制著其投資價值的提升;其次是單套枚數過多,不便于市場運作;再次是面值設置不合理,國際郵資出現頻率太高,拉升了售價;四是發行不規范,時斷時續,形式又不統一,難以形成系列效應。于是,圍繞著特種郵資片的一場變革開始了。
我們不妨看看現在這四個問題解決的情況:發行量已從百萬位數上下來,及至年中發行的《五大連池》,發行量僅為60萬左右;單套枚數現在基本上以四枚傳統式和一枚縮量式為主,操作的便捷性大大增強;面值設置向國內平郵傾斜,一套四枚的面值控制在了五元以內;發行頻率有所改善,近兩年每年都有一定的品種發行,但品種數量整體而言還是少的。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完全可以說,政策調控這只“無形的手”正在將特種郵資片的整體投資價值托起,從《傅抱石作品選》、《二十四節氣》等品種近年來屢屢在市場上掀起“風浪”,我們多少可以管窺特種郵資片整體上正在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當然,具有投資價值并不意味著特種郵資片就一定能以足夠的價格表現出來,這其中的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特別是1997年市場高潮過后所產生的大量套牢盤至今依然未得“解放”,多少成為特種郵資片復興之路上的一大障礙。而且,綜合各方面的情況來看,特種郵資片要想重現輝煌,依然離不開下面幾個條件:一是市場整體向好的走勢。行情起伏難免,重要的是方向,特種郵資片都能得到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二是良好的發行政策依然要得到延續。以發行量而言,盡管數十萬的絕對發行量并不算多,但目前而言,尚無法將特種郵資片與紀念郵資片掛鉤考量,畢竟二者的市場地位和市場影響力是有很大差別的,同時,結合市場需求來考慮,這樣的發行量目前依然是供需失衡的,只不過情況比以前有所好轉;三是發行要系列化、標準化。從市場的反響來看,類似《傅抱石作品選》這樣的一套一枚形式最受歡迎,但是該套特種片發行后卻很長時間沒有下文,顯得系列性較弱,從而達不到延續熱點的作用,所謂“趁熱打鐵”,想要培育特種郵資片的消費和投資群體,就必須對其發行予以系列化、標準化,盡量減少環節缺失的情況。
準確地說,目前特種郵資片板塊尚處于一個品牌“培育期”,需要得到各方面的關心與呵護,這樣才能“健康成長”,才能離重現輝煌,確切地說,是離真正的輝煌越來越近。
來源:中國商報 作者:蔡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