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持續的買賣,那是一個什么市場?在收藏品來說,是收藏市場,只有一次的賣出一次的買入,剩下的是收藏當傳家寶。對于日常用品來說,是消費市場,商品在廠商處配給一次性賣出給消費者,消費者使用消耗或使之變成其他的化合物,呵呵!
中國的經濟改革已經走過了計劃經濟那種單一買賣的階段,已經用實踐來證明了“無商不活”的市場經濟的道理,可惜這個道理的懂得花了共和國三十多年的歷程。可也就是有了這三十多年,才讓我們在市場經濟時代的人,仍還或多或少的留著這么一份記憶,在無形中支配著自己的思維!試想現在有多少人會提出:“買了郵品賣不出去怎么辦?”這樣的問題?被這個問題困擾的人少嗎?一定不少,并且這也正是為什么郵幣卡市場還沒有全面深入投資者人心的一個重要問題。
其實,在計劃經濟時代過來的中國投資人,開始在中國股市出現的時候,不也有在為買進了股票怎么賣出而困擾嗎?甚至有出現一位深圳老太太把買進深發展原始股當做對國家建設作貢獻的買國債一樣,買了進來就等著哪一天國家象兌付到期國庫券一樣兌付她的股票,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訴她可以在證券市場賣出股票時,她的投資已經賺了幾十倍了!不懂市場經濟的新東西,反讓他的愛國精神得到意想不到的經濟利益。如果她早知道可以在證券市場賣出股票的話,也許她在賺了幾倍的時候就已經在賺了“國家的錢”的羞愧心理中賣出股票了!
在當今的郵幣卡市場里,雖然已經經歷了擺地攤式的交易、不合法的交易、到合法與不合法共存的交易、到合法的交易、到黨的“十七大”發出號召“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的今天。我們的許多人還把思想停留在“買進投資品能否賣得出去”上,這不能不說這是市場的主導者的悲哀,這不得不遣責市場主導者的不作為,這不得不批評市場主導者的政治覺悟的低下。現在,要問他們學習“十七大”精神有感悟了嗎?在一個已經確認合法的投資市場里,作為政府的職能部門不應只看到自己的產品或商品在市場上能換來錢,卻沒有看到這市場需要維護,市場是經濟規律的需要遵循。現在連鄉鎮干部都知道把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的經濟投資環境搞好,才會有更多的投資者前來投資和經營,而郵品和錢幣市場的主要參與部門是全國性的機構,卻連個鄉鎮干部都不如,連起碼的市場經濟規律都不懂,也難怪會有人仍用計劃經濟的思維來看這郵幣卡市場,因為市場的主導者就是計劃經濟的“老古董”。
實事求是的說,郵幣卡市場的主導者們也并不是完全的“老古董”,他們也有做些順應市場經濟的事情,雖然這是市場倒逼他們做的,但畢竟他們做了。如研究解決郵品打折問題、新郵品發行半年銷毀問題、普通紀念幣減套發行問題等等,可是在實際實施上他們做的還是不到位,仍在玩一些官僚游戲,比如郵品減量了但發多套、錢幣上普通紀念幣減套了,金銀幣發多套并且濫發衍生品種。再有這郵幣卡市場的宣傳、引導和監管等問題,他們都沒有做好,這就是他們不懂得繁榮了市場才能繁榮經濟的道理,讓投資者不知道買進了郵幣卡能否賣得出去,這這象當年放開商品市場流通,讓俗稱的小商小販和現在說的商業精英們擔心購進了商品能賣得出去嗎?那不是讓歷史倒退嗎?
問題是存在的,但是郵幣卡市場已經確立是不爭的事實,連國外著名的投資家也都抽空來“偵察”的市場,以及目前如雨后春筍般涌出的郵幣卡投資交流網站、網上交易市場和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哈爾濱等主要城市的郵幣卡實地交易市場,這些都是郵幣卡買賣的交易所,都是在為解決大家買進和賣出問題的實際場所,如果能得到管理層的大力支持和投資者的積極參與,這些市場就會得到不斷的繁榮和壯大,投資者的買賣交流就會得到更加的暢順,郵幣卡市場就會更加的活起來,投資者就能在這市場上的經營得到更多的經濟利益!
有了上面的推斷和期望,那么我們再談如何賣出的問題不就簡單了嗎?有人說郵幣卡是實物交易,而股票是非實物交易,變現能力有差別。這是事實,可縱觀股票市場不也是由實物交易發展起來的嗎?所以基礎是相同,形式上的不同并不等于正常的交易不會存在。認可了交易市場和交易基礎的存在,那影響賣出能否成功的問題,其實就是價格了。而價格問題就也正恰恰是市場經濟里的關鍵,市場就是為價格而存在的,有了價格的波動才會有市場,那么在買賣上面能否實現關鍵就看價格了,市場就是為買賣雙方撮合價格的場所,價格合適就不會有賣不出去的商品,這也與股票買賣是沒有差別的。
最后結論,只要市場繁榮起來了,買賣就絕對不成問題!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為了這個市場各自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