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集郵報 李茂長
郵票的價格反映集郵市場的冷熱。影響郵票價格的因素有許多,但其中最根本的兩個因素就是郵票的被收藏量和消耗量。這本是老生常談的事,但目前郵市的冷熱動蕩本質上仍然與這兩個因素密切相關。
T46“庚申猴”,發行量達500萬枚,同期發行的小型張如T44M“齊白石作品選”、T54M“荷花”的發行量只有25萬枚,是“庚申猴”的二十分之一,然而,目前的市場價格反而只有猴票的三分之一左右。原因就是“庚申猴”除了早期有一定的消耗以外,當市場價格超出面值以后大量被集郵愛好者所收藏,能夠在市場中流通的數量非常少。這就使一枚8分面值的郵票漲到了目前的3000多元。
“香港回歸”金箔小型張在發行之初,紅極一時。在發行的前兩年里這款具有特殊意義的小型張除集郵愛好者當天用來制作首日封外,幾乎沒有什么消耗。由于發行量遠大于集郵愛好者的收藏量,導致市場流通量過大,這款在投資者心中有很高期望值的小型張一路下跌,一度跌到12元一枚,后來較長時間穩定在16元,仍然只是面值的三分之一不到。郵票的價格當跌到面值以下后,部分就會流到消耗領域。可惜這款小型張面值太高,消耗使用有限。但目前的38元左右的市場價格應是使用價值的反映。郵票投資者也可從香港小型張獲得一些經驗。當這枚小型張跌到只有12元一枚時,它的投資價值顯露無遺,因為它的實用價值并不因為市場價格大跌而降低。僅僅兩年多時間,它的回報率超過200%。郵市中的所謂“垃圾品種”也同樣具有投資潛力。
反觀今年的小版張市場,先后出現了多次價格的波動。盡管幅度不大,但仍使一些集郵者疑惑不解。小版張針對集郵者的收藏需求而發行,因為發行目的就是用于收藏,有的發行價就高于小版張上郵票的總面值,因此小版張鮮有消耗。而且,從2003年開始,小版張發行后,其市場價格通常都有較大幅度的上漲,有些品種的期貨價更是不斷攀高。“文房四寶”絹質小版的期貨達到170元,發行后卻直線下跌,一度跌到100元多一點,目前價格在130元上下波動。集郵市場是一個文化市場,郵票的價格受供求關系制約。集郵者需求量大,收藏沉淀數量多,價格就上漲。從理論上說,郵票的價格總是往上漲,而不大會往下跌。因為市場中郵票總是不斷被人們所收藏或消耗使用,郵票具有不可再生特點,存世量也是越來越小。小版張之所以漲漲跌跌,完全是投資者之間的“游戲”。小版張只在投資者之間傳過來傳過去,漲漲跌跌就是很自然的事了。集郵市場只是投資者的市場,沒有廣大收藏者參與,這個市場是沒有希望的。因此,如果要振興集郵市場,使郵品價格穩步向上,還在于抓集郵活動這個根本。集郵者人數多,郵票沉淀量大,市場中的郵品才有一條根本性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