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郵市倘若與以往相比確實已經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變化,最為突出的變化就是許多品種的價格出現了明顯的回升,但是如果與熱火朝天的股市相比就是顯得漫不經心了,因而對于社會性投資者并沒有產生足夠的吸引力。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尷尬的情況呢?筆者以為,主要在于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是定位上的錯誤性。將郵市定位于除股市之外的第二大投資市場顯然是非常錯誤的。依筆者的愚見,不論是從其市值的大小來看,還是從其參與的人數來講,郵市都不是除了股市之外的第二大投資市場,它僅僅是儲蓄、國債、基金、外匯等投資渠道的一個補充。之所以將郵市定位于第二大投資市場,無非是以此來抬高自己的身價,而這種定位乃是毫無意義的,因為這個市場根本就沒有有效的資金與有效的投資者來搭建起一個有效的交易平臺;倘若以此為出發點的話,郵市僅僅是一個自娛自樂的市場,并不是一個純粹的投資市場。但我們又不能忽視它的存在,因為這個市場還是有機可尋的,甚至存在著被外界看來不可思議的超額回報。
第二是消耗上的缺失性。一個品種或者是一個市場是否具有顯著的誘惑力,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是否具有典型的稀缺性,也就是說大家所說的買賣比。消耗上的多寡乃是決定一個品種或者一個市場價值高低的一個關鍵性因素,數量龐大的編年票無疑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降低了買賣比;而買賣比的降低,又使得編年票的價值驟降,從而阻礙了資金的有效流入,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對于這一點,許多投資者恐怕都有著切身的體會。盡管不少編年票都已經被銷毀了,但是這還不足以導致買賣比產生根本性的變化,因為民間的存量仍舊多得令人難以想像,前進道路上的最大障礙并未鏟除。怎樣才能彌補消耗上的缺失性呢?再簡單地依靠政策上的干預恐怕是行不通的,惟一的希望在于社會資金的蜂擁而至,但這又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況且投資基金所帶來的收益又是居高不下。
第三是交易上的制約性。由于郵票屬于典型的實物交易,因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制約了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其中,可股票、國債、基金等投資工具在這方面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而聚集起了一個龐大的投資群體與投資資金,這無疑提升了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郵票的銷售渠道雖然遍布于全國各個郵局網點,但那僅僅是純粹意義上的收藏,而不是一種現實意義上的投資;特別是長期以來新郵預訂戶的急劇減少以及投資收益上所呈現出來的一種連續性負面效應,使其流動性驟降,也就逐步淡出了大眾的視野。
第四是政策上的模糊性。由于郵市并不是一個因政策的催生而產生的市場,完全是一個自發性的市場,因而有關部門對于它存在上的價值認識以及自身的作用,都處于非常模糊的狀態,所以造成政策出臺上的隨意性,并沒有一個以市場為中心出發點的指導思想。比如說,昨天還是減量,今天就是增量,而后天或許就是銷毀,弄得投資者摸不清東南西北,也就無從談起什么真正意義上的投資了,觀望也就成了一種最好的選擇。郵政改革的序幕業已拉開,政策上的隨意性將會有所改觀,針對性將會更強,這也是市場能夠走出低迷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第五是買賣價格上的差異性。股票、國債、基金、黃金、外匯等投資工具在買賣價格上的差異性非常小,它有諸如漲停板、交易規則等方面的嚴格限制,而郵票在這方面卻基本上由一方主導著價格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