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趙海旭)“召集200位百萬富翁” 、“全球絕版限量發行”、“發行中穩步升值”,近日,杭州市場隨處可以看到許多出售所謂珍貴郵冊的廣告,“升值”、“投資”、“珍郵”……這些頗有誘惑力的字眼,讓一些消費者怦然心動。這些價格幾千元、幾萬元的限量版郵冊真值得投資嗎?記者在采訪多位專家后了解到,這種“限量”郵品的升值空間并不大。“能不貶值已經不錯了。”一位專家這樣說。
豪華包裝預支郵品升值空間
郵品廣告鋪天蓋地,標題一個比一個搶眼,一個比一個唬人。如某題材的郵品“搶救發行”、“震撼上市”;某特定年代的郵品“驚現北京”、“尚無先例”、“罕見文物”;出自某大師手筆的郵品是“投資奇跡”、“百年珍稀”、“大幅飆漲”;某權威部門看好的郵品為“郵界巨典”、“長效升值”、“非漲不可”。當然,被冠上這些形容詞的郵品少則千元,多則上萬元甚至十幾萬元一套。
收藏這些郵品,將來會升值嗎?專家表示,即使有升值空間,也已經被郵冊的高價提前預支了。資深收藏家杜先生告訴記者,一些郵品被做成豪華包裝的冊子,甚至配上金磚、金幣,但這種豪華包裝本身是不會升值的,也不能提升郵品價值。此外,商家為郵冊打廣告的費用,最終也要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去。因此,一本實際價值800元的郵冊,附加了這么多費用后,可能售價就是8000元了。也許過10年,這本郵冊的實際價值會從800元升到5000元,但投資者還是不能收回成本。
打著“國家郵政局監制”旗號騙人
這些郵品廣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都聲稱經“國家郵政局等權威部門審批或監制”。對此,郵政部門予以否認,因為自2004年7月1日起,國家郵政局就未再審批或限量發行過任何集郵品。前不久,省郵政管理局專門發布公告稱:“最近,一些集郵品宣傳廣告擅自使用‘經國家郵政局審批’或‘國家郵政局限量發行’等字樣誤導消費者。這些廣告中宣傳的集郵品,一般價格昂貴,以假亂真,侵害消費者利益,擾亂集郵市場的正常秩序。”
“這些帶有‘經國家郵政局審批’字樣的集郵品廣告,幾乎全是以珍貴郵品的面目出現,價格極高,但事實上多為虛假、變造郵品。”浙江省郵政管理局局長楊世忠表示,郵政部門一直都在提防虛假郵品。
然而,郵政管理部門除了發布公告提醒消費者,在管理上卻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因為從2003年起,制作集郵品的行政許可審批制度被取消了,這就意味著發行郵品無須到相關部門提前審批,導致虛假郵品有空子可鉆,同時給郵政部門的市場監管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標價3萬多的郵品實際就值9千元
“前段時間,有一套標價38000多元的郵品廣告做得很鬧猛。我去發售的現場看了一下,發現這套標榜含有全套珍郵的郵冊,竟然缺少了價格最高的幾枚,我估計郵冊的實際價格最多只有9000元。我認為這家公司在虛假宣傳。”省集郵協會副秘書長林衡夫對記者表示。
林衡夫還告訴記者,一些所謂的“珍品郵冊”收錄了用金箔銀箔制成的郵票,聲稱這種郵票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并標出不菲的價格。實際上,雖然金屬制造的郵票在國外時常可以見到,但我國從來沒有發行過黃金、白銀的郵票。仔細觀察這些金銀郵票就會發現,郵票上并沒有我國正規郵票的編號,所以這些金銀郵票只能算仿制品,根本就不是郵票。
部分郵冊廣告以偷換概念來誤導消費者,說是收錄了某套值錢的郵票,實際郵冊只收錄了這套郵票中價值最小的一枚,而真正值錢的是完整的一套郵票。同時,也有部分號稱“限量發行”的郵票,其實并不限量,限量的只是它的“外衣”——豪華郵冊,而郵冊內的郵票可能發行了數萬枚之多。
此外,廣告還常拿同題材、同年代的郵票曾在拍賣市場取得的佳績來忽悠消費者。而事實上,同時代、同題材的不同郵票,在價值上也會有天壤之別。
郵市風險如股市 新手投資要謹慎
專家告訴記者,收藏、投資郵票需要作長期打算,妄想一夜暴富是不可能的。和股市一樣,郵市也存在風險,也有所謂的莊家和黑嘴,因此要求收藏者有很強的專業知識來辨別。現在大做廣告的一些“珍貴郵冊”,就是抓住了大多數人對郵票升值預期高這一點來炒作的。想投資郵品的藏家,最好多花時間在市場上摸索,培養眼光,鍛煉經驗。新入行的藏家一定要謹慎出手,多請教行家。
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