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收藏
■背景資料
小型張因有邊紙的拓展余地,往往成為一套郵票的點睛之作,加上發行量少于套票,每年的發行枚數遠遜于郵票,在眾多郵票中形成了一個精品概念,因此歷來為集藏者和投資者所重視。在新中國所發行的郵票中,“梅蘭芳舞臺藝術”、“牡丹”、“從小愛科學”、“山茶花”、“簪花仕女圖”和“水滸”等小型張,一直是集郵者津津樂道的佳作。從市場表現看,小型張在絕大多數時間里一直表現強勢,在過去的三個郵市大輪次的漲漲跌跌行情中,不僅是集藏者重點收集的品種,也是郵市的主要投資對象之一。在近30年中其價格的漲跌對市場影響力極大,被市場人士譽為“郵市大盤風向標”。
■歷史回顧
經統計,投資小型張的收益極高,以2002年底為基礎,所發行的88種小型張面值僅為526.32元,2007年3月底的市價已達73485元,漲幅高達140倍,占各類郵品總價格的23%左右,而面值僅為所有郵票的1.3%附近,可見小型張投資有何等高的收益了,因此小型張成為市場重要投資對象也就不奇怪。
■優勢特征
那么,為什么小型張會在郵市上走強呢?筆者認為這與發行部門的發行政策關系密切。小型張發行量少的優勢,是釀成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最直接因素,導致了市場價格走強,而設計精美同樣吸引集藏者和投資者趨之若鶩,使之迅速成為了市場寵兒。
■行情特點
事實上,近30年中郵市的啟動離不開小型張上揚,每次郵市高峰期,小型張板塊往往出現黑馬狂奔的景象,成交量也是各類郵品中屈指可數的佼佼者。1979年國內恢復集郵活動以來,小型張是二級市場上表現最強的板塊之一,作為郵票中的強勢品種,其20年來的精品概念已深入人心,因此歷來為郵品集藏者和投資者所重視,是體現郵市強弱的主要指標。從1980年起市場上出現了多次不同級別的反彈行情,而在這些行情中能夠鶴立雞群的品種上,都能看到小型張的身影,且幾乎成為了行情演繹過程中的風向標。在這20多年間,大量的郵品投資者在小型張上獲得了不菲的收益,不少人因此掘到了人生投資的第一桶金,其中在1983至1997年中是JT小型張最輝煌的年代,也是小型張傲視群雄的時代,不少品種的升幅超過百倍,令沒有趕上投資小型張列車的人羨慕不已。
但是,隨著20世紀90年代編年小型張與套票發行量過分的接近,其原來具有的優勢被逐漸掩蓋,而2000年開始發行部門的眼光轉移到郵票全張的小型化,小型張所具備的量少、精美化和點睛等優勢功能正逐漸為小版張所取代,因為后者在發行量上比小型張更少,如2003年發行的“崆峒山”小版張僅40萬版,僅及“聊齋(3)”小型張的5%不到,縮量的概念自然為市場投資者所接受,小型張過去量少的優勢也就蕩然無存了。此外小版張的邊紙面積也遠大于小型張,不僅設計的發揮余地大,而且圖案更讓人賞心悅目,觀賞性強于小型張。這些優勢的凸現,非常符合近年來市場崇拜量少和新穎的胃口,由此小型張的固有優越感無疑受到了嚴重沖擊,加上小型張形式較為單調,面值高和實用性差等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利因素,在近年來不斷被市場投資者所懷疑,也似乎有了合理的解釋,特別是小型張面值居高不下,一直成為集藏者和投資者詬病的話題。
■市場現狀
當然,盡管1997年之后小型張發行出現了過濫過多的擴容情況,而且也使得小型張板塊的良好市場強勢板塊形象蒙羞。但是從2003年起隨著小型張的大幅縮量和面值的下降,小型張的重新崛起已悄然出現,特別是2006年隨著大量銷毀編年郵票(含小型張)的措施實行,一度成為一級市場低價拋售的重災品種——小型張,已重新撐起了郵市的半邊天,考慮到2003年以來小型張的平均印量,已下降到1000萬枚之下,幾乎是1988年的水平,而2006年已公布的小型張發行量也滑落到800萬枚下方,可以說小型張的發行量已創出了20年來的地量,其自1997年以來的供大于求局面,正開始向供求方向轉變,也無疑蘊釀該板塊新的強勢再度顯露。
鑒于市場依然熱衷小版張的現狀,其后市的表現仍然引人注目,特別是從2003年起小型張發行種數和發行量再度被嚴控,其市場表現變得十分重要。從2007年4月份出現的小型張全面啟動表現看,再次證明小型張前期的沉淪僅僅是一次時間較長的大范圍調整,后市逞強將仍然會被投資者看到,也將對郵市今后的走向產生重大影響。至少在今后的牛市行情中,倘沒有小型張逞強的表現,那么這種牛市行情就值得懷疑了,畢竟缺少公認的市場強勢板塊身影,行情走牛也將難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