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中旬,全國集郵聯五大召開。大會“開幕詞”、“閉幕詞”、“工作報告”,其言辭之懇切、決心之雄勃、激情之振奮,著實讓人“深受教育和鼓舞”。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六年過去了,傳統集郵文化一再受到挑戰,集郵隊伍大量萎縮,全國集郵聯該如何對待呢? 問題是,不管六年的日子是怎么過的,全國集郵聯“六大”就要“勝利”召開了,又一個郵政部門和集郵聯的官員們“互致問候”、“彈冠相慶”和“歌舞升平”的日子即將到來。可以預料,約一周時間,包括“實事求是振奮精神的工作報告”,“充分發揚民主的分組討論”,“完全符合規則和程序的選舉”,當然也缺少不了會議餐廳的觥籌交錯,歡聲笑語、燈光閃爍的文藝晚會,還有“極具收藏意義”的紀念品發放……最后,一個“團結的大會”、“面向未來的大會”、“充滿希望的大會”,可能還有“與時俱進的大會”和“和諧的大會”“圓滿結束”。“六大”以后將會怎樣?現在結論為時尚早。如果跟“五屆”類同,如此“六大”不開也罷。
集郵聯理應是集郵者之家,想郵迷之所想,急郵迷之所急,為郵迷之正當訴求撐腰。但是,多年來,廣大集郵者這個弱勢群體,面對不斷侵害集郵消費者利益、有損集郵事業發展的發行政策而呻吟、吶喊。曾幾何時,集郵聯說過幾句公道話?做過幾件公正事?不說不做也就罷了,集郵聯還與郵政發行部門唱一個腔調來應付集郵者。例如,關于發行有違國際規則的“量少”的有害郵品問題。發行部門稱,“發行量少品種,多數集郵者持肯定態度”,“是借鑒了國際社會的經驗”等。2003年第16屆亞洲郵展于11月下旬在四川綿陽舉辦,國家郵政局借“助興”為由,發行“疊色樣張”10萬枚。為搶購樣張,郵展現場搞得“烏煙瘴氣”。而幾百萬集郵者“望張興嘆”,感情又一次的受到了傷害。在這種情況下,集郵聯秘書處負責人發話:國家郵政局為烘托郵展氣氛,吸引人氣,借鑒國外的作法,嘗試性推出疊色樣張,使其成為此次郵展的又一個亮點。由于發行量有限,出現了傾城購買的場面。我認為,集郵者在收集郵票郵品時應采取理智態度,應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對大部分集郵者而言,有沒有疊色樣張并不是一個原則問題”。(見2003年12月16日《中國集郵報》)不但為發行部門涂脂抹粉,還拐彎抹角指責集郵者不理智,充分表明了集郵聯不但沒有維護郵人的利益,令人懷疑全心全意在充當誰的喉舌?為誰搖旗吶喊?
近幾年,郵市開發“珍稀郵冊”泛濫成災問題,舉辦郵展的商業化傾向問題等不勝枚舉,俯拾皆是。我們要問,全國集郵聯應在其中擔任什么角色?中國集郵事業之滑坡,集郵水平之低下,過去可歸罪于歷史,現在歸罪于什么?中國郵政官員們,全國集郵聯官員們,該負些什么責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