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人物紀念郵票,可能在投資者的心目中有著不同的感受。以往人物票是市場的“棄兒”,價格往往可以在年冊中忽略不計。但是近一年來,人物票卻似乎成了“香餑餑”,從“烏蘭夫”到剛剛發行不久的“楊尚昆”,都在發行后不久就達到了高于面值數倍的價位。有相當部分集郵愛好者反映,這些人物票在郵政窗口很少有平價零售,即使在發行后一段時間里,流向市場的數量也有限,又讓人感到幾分不解。
人物票能從冷門變為“香餑餑”本應是件好事。對投資者而言,投資多了一層選擇;對人物票本身而言,也能改善其在集郵愛好者和投資者心目中的形象;對郵政而言,又能尋找到一個利潤的增長點。但細細分析下來,卻又充滿疑惑,為什么在選題、風格、設計等方面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人物票的市場價格卻能出現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呢?難道是發行量大幅下降?顯然不是,即使實行半年發行期的政策,考慮到大批集郵愛好者有預訂年票的習慣,人物票的發行量也不可能比其他品種減少很多;是這些人物票的需求量非常旺盛?好象也不是,郵政部門再三說明,新郵要在郵政窗口充分敞開供應,不至于出現大量郵政窗口在人物票發行之初就斷貨的情況,即使需求旺盛,至少在發行期之內,郵政應當也有能力充分滿足需求,更何況,從各方面的反映來看,這些人物票的需求量也不見得就比其他郵品高,更比不上奧運等熱點題材,而從價格漲幅來看,人物票卻又不輸于這些熱點題材的郵品,甚至還表現更佳。
排除種種可能之后,惟一的答案躍然而出,那就是人物票的發售量受到了人為的控制。前些年,人物郵票打折嚴重,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名人形象的貶損。因此,如果以此為理由來嚴格控制人物郵票的發售量,其出發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既然要充分滿足市場的需求,那就理應在發售期內敞開供應。按照客觀需求充分敞開供應,才能保證郵品的價值。以往人物票備受冷落,并不主要因為對它們沒有需求,而是供應量遠遠超過了需求量,這顯然是人為造成的失衡。今天人物郵票價格的高漲,也并不是主要因為需求量大大增加,而是供應量滿足不了需求量,同樣也是人為地造成了供需失衡。前者可以通過減少發行量來加以調控,后者也同樣如此。特別是新郵在發行期內敞開供應政策的出臺,更是為實現供需平衡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筆者相信,只要能夠保持供需的相對平衡,人物票就不可能出現以往嚴重打折的情況。用人為控制的方法來保證人物票形象,既與市場規律相背離,又帶來了另一些嚴重的負面效應。
通過人為控制,人物票形象得到了保證,價格也漲得非常厲害,但是這樣的價格真的就能得到市場和廣大投資者的認可嗎?除了少部分炒家運作這些人物票外,大部分投資者待之以觀望的態度,更為嚴重的是,這些人物郵票在郵政窗口難以平價購買,集郵愛好者需要的話就不得不到市場中以高于面值數倍的價格購買,這既與郵政的承諾完全背道而馳,又助長了新郵炒作之風。長此以往,人物票的形象就真的能得到保證嗎?人物票從冷門變為“香餑餑”,不知是“悲”還是“喜”。
來源:中國集郵報 作者: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