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郵市進入了歇夏期,但郵壇并沒有因歇夏而消停,近期就有兩件有關個性化郵票的事宜惹起了爭議。一是易中天上郵票惹爭議。由河南郵政公司為配合當地一個“三國文化周”活動而設計的這套郵票,票名為《易中天品(三國)》,并向全國發行。但郵票甫出,就招來一片質疑,焦點集中在易中天夠不夠格。有網友認為易中天不夠格,因為能上郵票的不是領袖,就是做出過杰出貢獻的名人,“易中天只不過講了幾個歷史故事”。而另一些網友則更直白,在他們眼里,連李羨林這些學術泰斗尚沒有上郵票,易中天更沒必要這么著急。二是上海“金榜題名”個性化郵票惹爭議。按規定,只有上線的考生才能擁有自己的個性化郵票,落榜生則“無福享受”。為此,考生紛紛提出質疑:“為何只有成功者才能為自己的高考經歷留紀念?無論成敗,高考都是人生的一次跨越,為何非得以分高分低論英雄?”一時間,各種說法莫衷一是,好不熱鬧。
而在筆者看來,這些爭議緣于對個性化郵票的不了解。 其實,個性化郵票既不屬于紀念郵票,也不屬于特種郵票,如果單從原版票的郵票主圖來看,它類似于普通郵票,但它又與普通郵票有很大的區別,那就是與附票相連,帶有圖案的附票可稱為原票,而帶有空白附票的是專門用來為客戶加印“個性化”圖案服務的。從郵票的屬性來講,個性化郵票是一種新的獨立票種,它是我國郵政與國際接軌的一項新成果。1999年澳大利亞郵政在世界郵展現場首次發明了附票式個性化郵票,人們可以在郵票旁邊的附票上印上自己的照片或各種圖案,此業務在悉尼奧運會上達到了頂峰。作為舶來品,我國在2001年8月22日正式開辦郵票個性化服務業務,此業務是利用國家郵政局發行的郵票作為主圖,在郵票附票的空白處制作個人肖像、吉祥物、會徽等附圖,并以此個性化表現形式為社會提供個性化服務。中國集郵總公司特邀請著名相聲演員牛群為中國郵政個性化服務業務的形象大使,他也成為第一個上郵票的演藝明星。當時制作個性化郵票采用的郵票主圖是2001-15J《第二十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郵票的第2枚“鍛煉身體 勇攀高峰”和2001-24J《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運動會》郵票的第1枚“入水”。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大,郵票個性化服務業務逐步成為郵政新的經濟增長點,并要“做大個性化郵票”,國家郵政局也從2002年5月10日開始發行個性化服務專用郵票,《如意》首開個性化專用郵票發行的先河,迄今為止已發行了15種,包括“祝福”系列、莊重系列、“奧運”系列、“徽志”系列和其他系列,滿足了社會各界不同的需要。 隨著郵票個性化服務業務門檻的一再降低,名人或普通人上郵票也并非什么難事。
作為在南京舉辦的“2001年中華全國集郵展覽”形象大使的歌唱家宋祖英早就上了郵票,后來的歌手劉歡、演員陸毅,甚至超女李宇春等都紛紛上了郵票,既然演藝明星能上郵票,學術明星易中天當然也就能上郵票了,明星上郵票,無可厚非,易中天既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絕不會是最后一個。在一些大型郵展的現場,普通者有時也能圓上郵票的夢,集郵公司現場為普通人制作個性化肖像郵票及郵折,只要交足幾十元不菲的費用,半小時就能搞定。而在全國一些地方開辦的“金色少年”、“金榜題名”、“婚慶”等個性化郵票服務業務,只不過是將服務對象進行了分類,做到更好地有的放矢。其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種游戲,自然有一定的規則,郵票個性化服務業務也一樣,這好比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談不上大驚小怪,上綱上線,本來此郵票非彼郵票也。了解了個性化郵票的來歷和制作方式,爭議或許就會自然消失了。至于個性化郵票是否有其文化品位、收藏價值、升值潛能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完全憑自己的感覺和理解來定奪。不過,以筆者之見,時下個性化郵票泛濫成災,惟利是圖,還是遠離一些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