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度喧囂的郵市滯漲,大盤歇夏。但是,臨近香港回歸10周年之際,香港、澳門郵票卻逆勢而漲,普漲率達50%,相當搶眼。
香港、澳門小型張、小全張激流暗涌,廣州和北京港澳票郵商發貨量成幾何級數增加,尋找有量的香港張已較難,澳門票最近幾個月出貨量驚人,存貨已經不多。在港澳票網上交易頻道,稍好一些的品種都很好成交,價格越賣越高。其中5月23日發行的香港“中國武術”小全張從發行初的市場價12元多已上漲到目前的35元,原封100張的要3880元;6月1日發行的澳門“成語故事”小本票二組已從20元上漲到40元,2006年中國香港——奧地利聯合發行的煙花郵票小型張,售價高達150元。
6月19日,港澳型張幾個品種價格翻番,跟進買盤不斷增多,很多品種有價沒貨,訂單多得滿天飛,香港、澳門郵政司在驚嘆內地巨大購買力的同時,只能按比例少量供應,人們似乎感覺到十年前對港澳郵票的熱情再度到來。
港澳郵票的上升,最先做出反應的是廣東、湖南和福建的大資金,在新郵票目錄出來后,每一地都有二至三股集團式大資金悄然建倉,隨后,北京市場的郵商行動起來,有郵商幾次到廣州市場掃貨,還有郵商深入到港澳收集籌碼,促使各地港票價格明顯上漲,澳門郵票的出庫量大幅上升,經營港澳票的郵商交易額急劇增加。廣州和上海的郵商開始壓倉和收貨,并在交易頻道對港澳票果斷切貨,從而引起了有心人的密切關注。港澳郵票已進入主力建倉收尾、散戶跟進急劇增加的階段。
大氣候適宜,香港持續繁榮及郵票低發行量政策,使投資者增添信心
當前,國家有意識引導資金從股市分流到郵市。眾多媒體一致關注向好的郵市,從大氣候看,郵市的回暖已是大勢所趨。
1997年香港回歸前,由于帶有殖民地色彩的舊香港郵票將不復存在,香港市民曾大肆搶購港票,連帶澳門郵票也掀起了一陣炒作高潮。沒料想離任前的原港督政府,借機大量增加港票的發行量,從原先的每套幾十萬枚,增發到上千萬枚。一度在國際上聲譽良好的香港郵票,竟然一再打折,最低的連一折都不到。投資港澳郵票者,遭受慘重損失,以至于數年談票色變。
回歸后的港澳郵票,發行量逐步遞減。澳門2000年龍型張發行量100萬,2006年狗型張降到27.5萬,2000年發行的“文學與人物”西游記第一組型張75萬,到2007年6月18日發行第二組型張已降到20萬,香港的神州風采系列型張量,從2002年到2007年每年一枚,量都在20萬到30萬之間,是香港郵票中發行量最穩定的一個系列。總之,2005年以來的港澳票大部分發行量在30萬以內,投資價值比較大。
國家郵票目錄為港澳郵票正名
2007年4月,郵電出版社出版了2007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目錄”,第一次收錄了香港和澳門郵票,港澳郵票終于甩掉了類似“區票”、“地方票”的帽子,成為正宗的“中國票”,促使按目錄收藏郵票的集郵者對港澳郵票刮目相看。
目錄的暗示作用是巨大甚至是“立竿見影”的:香港近幾年印量在40萬以下的品種,兩個多月就從面值上升了50%左右,而香港前期量大的品種和澳門郵票則在面值左右成交量大增。一度被認為“非驢非馬”的內地、香港、澳門三地郵政聯合發行的、發行量只有230萬枚的“足球世界杯”小全張,也赫然出現在目錄中。這種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三種不同幣值、只能在其中一地使用有效郵資的郵票有無投資價值的爭論,遂告一段落。它順理成章地從20來元,上漲到6月25日的44元,成為港澳郵票中升幅最大的品種之一。
不用炒作,不用鼓吹,市場已做出最好的選擇。
港澳郵票優點多
1、無“炒新”,不加印。除1996-1997年的熱潮外,港澳郵票中,沒有“炒新郵”這個概念。在發行方式上,港澳郵政每年都會向世界各地集郵者寄發大量預訂單,鼓勵集郵者預訂,然后在預訂數的基礎上加印一部分,作為郵票的發行量,有三個月的售賣期,在三個月內賣完即止,賣不完的全部銷毀;澳門郵票在發行前就公布發行量,售賣沒有時間限制,直到賣完;兩地的郵票都在發行量內售賣前,預留制作年冊的郵票數量。因此,港澳郵票在沒有賣完前,沒有人會去炒作,因為郵局一直在郵政窗口按面值供應,誰敢炒高?
港澳郵票嚴格按國家郵政公法辦事,一旦公開售賣,絕對不會進行加印。港澳郵票的“加印”程序,是在郵票公開售賣前,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發行計劃,對某套郵票進行“加印”或“減印”。
2、可以貼包裹、用于特快件。港澳郵票遵照國際慣例,以郵政通信使用為第一要旨,只要沒有宣布作廢,其郵票就可以一直用于通信,包括在包裹、特快件上使用。任何一個郵局、任何一位營業員,都不會借故阻撓或刁難顧客。因此,港澳郵票即使量大,消耗量也大。1997年回歸以后的港票,因為打折太多,特區郵政曾按面值8折回收過一段時間。當時的香港郵票,面值以下的不論你有1000萬還是2000萬,只要一個電話,在九折到九五折之間就能賣出去。隨著新郵量的逐步減少,打折票長期使用消耗,舊的港督政府欠下購買者的郵票債務,已由特區政府還清。
3、設計精美,專題信息量大,適合參展組集。香港從1965年起,郵票發行逐趨活躍,從每年兩套到每年三四套。活躍發行計劃的標志是1967年發行了一種新的票種——特殊郵票,郵票題材也就此擺脫單一的殖民地色彩,逐漸脫離英聯邦的窠臼,融入中華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
大中華集郵觀,港澳票首當其沖
所謂“大中華集郵”,就是把香港、澳門、臺灣和大陸郵票作為一個整體形成中華主題。港澳臺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其郵票,都是過渡性的,記錄著過渡歷史。發行量有限,如果不趕早收集,以后追補就價高難求了。
港澳臺集郵人口有限,三地的人數與購買力都難以與內地比項,只要內地的集郵者和投資者重視,他們的郵票根本不能滿足需要,隨著內地郵票市場不斷升溫,北京奧運的日益臨近,關注港澳票的人也會增多。1996-1997行情是港澳票打頭陣。10年后,發行量極小的港澳郵票,以新目錄為契機,再度引起投資者關注,歷史會不會重演,我們拭目以待。
港澳郵票的投資重點
港澳郵票中,小全張與小型張近年發行量都不大。目前漲幅大的就是這些小量全張,量低于30萬的面值加50%左右,量在40萬以上的在面值附近。市場價格最高的是成語故事(小本票發行量3萬冊),高于面值200%。港澳的小型張面值都在5元到10元之間,發行量在20萬到100萬之間,目前熱門的有三個系列,一是香港和澳門的生肖系列(特別是香港的生肖無齒張系列),二是香港的“神州風采”系列,三是澳門的“文學與人物”系列,這三個系列在港澳小型張中比重大,題材好,群眾基礎扎實,升值潛力大。
港澳郵票有二個品種值得特別關注:一是香港2007年5月23日發行的中國武術小全張,題材沾上奧運,面值11.8港元,發行量在20萬到25萬之間,香港報紙報道,其中有10萬枚被霍英東的兒子霍震霆買走,用于做禮品到奧運時分送各國官員和運動員,市場價已從面市時的12元上漲到38元;二是2007年6月1日澳門發行的成語故事第二組小本票,面值和發行價都是20元,只有區區3萬的發行量(第一組發行量15萬,面值8元,發行價35元),市場價從面市時的20元上漲到30元以上。這二個品種很有可能會成為港澳郵票的龍頭品種。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