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時期,隨著賀禧張的二浪調整,攻擊賀禧張的各種言論又有升級的勢頭,有的甚至還把矛頭直指本站斑主一塵。本來早就想發表一些看法,但由于瑣事纏身,一直未能動筆。這兩天因公出差,到了山里,時間可以自由支配了,所以就有了下面的“五大斷言”: 一、賀禧張不是“新郵”
什么是“新郵”?我們反對炒做什么樣的“新郵”?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我認定“新郵”的標準只有兩個:一是發行期以內的;二是發行量沒公布或不明朗的。除此之外,都不是“新郵”。我認定“炒新的危害”是:幫郵政高位放貨,危害市場,危害郵人。而賀禧張的發行期是去年11月1日至今年3月3日,這與大家傳統概念的半年發行期相去甚遠,因此不少人在三、四月份沖著賀禧張高喊“反對炒新”還是有可以理解的地方。但過了今年“五一”,
賀禧張滿半年之后你還在那里扯著嗓子喊并把投資賀禧張的人統統都扣上“二鬼子”的帽子,就沒有任何道理了。
二、賀禧張的發行量不超過400萬
早在今年年初,國家郵政局在一篇關于郵政業務發展情況的報道里就向社會公開披露了賀禧張的發行量是365萬,同時,賀禧張自身的編號也印證了這個報道的真實性。大家都知道,賀禧張上面有A、B、C、D四組編號,每組最大號不超過100萬,也就是說賀禧張的發行量絕對在400萬以內。
三、郵政基本沒有庫存
賀禧張是裝在幸運封里隨著幸運封一起銷售的,不單獨對外銷售,她是國家郵政局自1992年發行“編年郵票”以來,第一次通過郵政窗口(而非集郵公司)面向社會公開銷售的小全張。由于幸運封及賀禧張是國家郵政局專門為“高端客戶”開發的一個賀年新品種,她的銷售前景郵政自己心里也沒有底。所以,在去年八、九月份,國家郵政局就通過“預定”的方式向各地發出了征訂通知,要求各地摸排情況,根據實際需求向上報數,然后匯出總數,以需定產。我所在的河南省總共報了12萬,我所在的地級市分到了6000枚。
在這枚小全張發行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她同其它新郵一樣,并沒有引起我的注意。因為本人對郵政長期以來的言而無信及濫發新郵的行為早已深惡痛絕,對這個“圈錢”的新玩意兒自然是不屑一顧甚至是嗤之以鼻的。直到今年春節,因共同維權而結識的北京程建國先生和我通過一次電話,在這次拜年通話中,程先生第一次向我推薦了幸運封及賀禧張。說實話,放下電話,我心里一直不舒服,我心目中的“維權英雄”怎么也開始玩起新郵了。沒想到的是,沒過幾天,在我心里更占分量的吳庭欣先生也在一塵網上發表了一篇《郵政用心良苦 精心推出幸運封套餐》的文章,毫不掩飾地向郵人介紹和推薦賀禧張,吳先生甚至還把這枚小全張的彩圖也粘到了帖子里,這是我第一次目睹賀禧張的芳容。接下來,許少懷、鐘汝民、許少榮、何敬潮、廣州小曹以及江蘇的吳瑞揚先生也都連續發表這方面的文章,對國家郵政局積極理順郵票銷售渠道的這種嘗試給予充分的肯定。
還不算太笨的我一瞬間就明白過來:這是一次絕好的投資機遇!我抓起電話就和在市郵政局工作的朋友聯系,結果被告知6000枚幸運封早已被幾家大型企業瓜分。我又出主意讓市局向省局調撥,又被告知都已下發,省里無庫存。朋友看我要的心切,他本身也想撈一點積分(郵政內部規定,不管完成什么業務都按銷售金額記分,作為評先和發放工資及年終獎的主要依據),就又與周邊的幾個市地聯系,希望能從他們那里調劑一些過來。可結果呢,仍然是一無所獲。
關于這一點,市場里的郵商其實比我們更清楚。大家都應該有市場里的朋友,你隨便找一個打聽打聽:今年3月份之后,在郵政放貨的過程中,誰見過賀禧張的影子?!
所以,我敢武斷地說:賀禧張基本無庫存。
四、賀禧張的行情遠沒有走完
由于郵政基本無庫存,所以除了社會沉淀的以外,進入市場里的賀禧張基本上是一次性投放進來的,而其它小全張、小型張都是由各級集郵公司分次、分批一點一點投放進來的,這是賀禧張與其它小全張、小型張的又一大不同點(最大的不同點是銷售渠道不同),也是市場浮籌比較多的一個根本原因。所以,主力在建倉時所用的時間和資金就要比其它品種多的多,不少投資者都感覺賀禧張走得太“肉”,原因也正在此。
對于賀禧張的整個行情發展,我早在今年三月份就做過分析。目前來看,從9。2元漲到26。7元只是整個行情的第一大浪,現在正在進行的是二浪調整,接下來還有三浪上攻和四浪調整以及五浪主升浪,雖然在具體時間段上不好明確劃分,但這個總趨勢不會有錯。你叫她“垃圾張”、“吸血張”、“禍熄臟”、“二奶張”,叫什么都行,但你必須記住一點:不管你如何喊,如何叫,如何罵,都阻止不了賀禧張前進的步伐(第一大浪已經驗證)。該漲的時候就漲,該調整的時候就調整,漲跌你都擋不住。如果你非要和我討論“賀禧張是不是已經完蛋了”,對不起,三年之內我不會考慮。
五、賀禧張是精品
賀禧張的主題、寓意、設計都堪稱一流,發行方式無與倫比,是眾多可供投資者選擇的“精品”之一。這方面,不再多說。
我想說的是:沒有大潮,什么都無從談起;大潮來臨,再臭的“垃圾”也會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精品”。凡是經歷過88、91、97特別是97大潮的朋友,對這一點都應該有極其深刻的體會。大潮來臨,一切皆為籌碼,大潮過后,再精的“精品”也會成為套人的繩索。所以,千萬不要說你的“精品”在大潮過后人人都還想要,千萬不用為我擔心,大潮過后我的“垃圾”誰來接最后一棒。
把大潮來臨時的機遇和大潮過后的風險,真實地告訴給新進場的朋友,應該是經歷過97大潮并被許多“精品”深套多年的每一個老郵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