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中國郵政
說起來即可悲又可嘆,自從中國的郵票市場逐步成型的那天起,就一直視中國郵政的臉色行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于是乎,這個不成文的無奈就逐漸成為了“天條”,蓋在了每個郵人的頭頂之上。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在這個唯一的由中國人組成的國度里,幾乎每天都發生著只有在中國才可能發生的事情,并均冠以“中國特色”。這些似無形又有形的東西已經延綿了幾千年,以變色龍的形式刻畫在了這個國度大多數人的基因里。看清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世界上幾乎最差的一支足球隊背后,卻為何有著世界上幾乎最優秀的一支球迷隊伍。為何在擁有曾經號稱兩千萬人集郵隊伍的同時,有著國家名片之稱的郵票,其銷售方式居然是憑借預定供給制。于是乎,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每次郵市大潮的潮起潮落無不是中國郵政所掌控。
現在,當年的號稱2000萬的郵人隊伍僅剩下不足十分之一,而經過十年腥風血雨的幸存下來的人們面對著郵市的再次回春,又習慣性的把希望寄托于中國郵政身上,這從人們高呼中國郵政公布庫存郵票銷毀量的熱情中就能體現出來。但是,如果人們能夠靜下心來,好好翻翻07年版的中國郵票目錄,就會發現,只要我們不盲從于中國郵政的新郵(發行期不滿一年),2006年(含本年)以前的郵品主動權已經不完全掌控在中國郵政手上,而是在大家手里。中國郵政之所以能長期將郵迷“玩弄”于股掌之間,靠的是什么?——新郵!以及與之配套的壟斷銷售手段!兩者缺一不可。如果大家讓郵政牽著鼻子走,就是將主動權拱手讓人,得利者只能是郵腐分子和“二鬼子”。
個人以為,由于2002年~2006年的郵票發行量已跌至1988年左右的水平,且整體市場價格與其本身應有價值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尚在面值附近徘徊)。投資這一時間段的郵品,風向性較小,中長期收益率呈較為樂觀狀態,且不具備郵政庫存大量放貨威脅。最關鍵的是,郵政手中的籌碼,早在前兩年的“寒風”中拋灑殆盡,這個板塊的主動權穩操在郵人手中。還有就是,這個時間段的很多郵票題材堪稱新中國郵票的經典之作,且絕大多數曾經遭遇低面值的“清洗”。相對合理的建倉價位再加上量少品精的點綴且無后顧之患,我們可以齊聲說一句了:別了,中國郵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