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春季的國內收藏藝術品拍賣市場上,一條郵品拍出高價的新聞再度引起人們的矚目。而新聞的“主角”,又是新中國郵票的經典之作紀94《梅蘭芳舞臺藝術》。
今年的春季拍賣,國內收藏藝術品拍賣龍頭企業中國嘉德邁出業務結構性調整的重要一步,首次為郵品、錢幣、銅鏡單獨設立拍賣專場,并創下國內歷史最高成績,其中5月25日的最后一場匯集了已故著名集郵家林崧的珍貴藏品,最大亮點莫過于一套帶雙邊邊紙及廠銘的紀94《梅蘭芳舞臺藝術》無齒郵票8枚全原膠新十方連,這是目前拍賣所見紀94《梅蘭芳舞臺藝術》無齒郵票最大方連,拍前估價2萬至3萬元,甫一亮相即得到現場買家的熱烈追捧,叫價聲此起彼伏,28萬、30萬、32萬、35萬、38萬……一路上揚,最終以44.8萬元的成交價奪魁該專場,為嘉德2007春拍的壓軸大戲畫上圓滿句號。
梅蘭芳(公元1894-1961年),名瀾,字畹華。原籍江蘇泰州,出生于北京。梅蘭芳8歲入行學戲,11歲登臺,初學青衣,后學花旦戲和刀馬旦戲,成名劇目如《虹霓關》、《貴妃醉酒》、《穆柯寨》、《五花洞》等戲。在梅蘭芳1961年8月8日病逝后的第二年,原郵電部即決定為他發行一套紀念郵票,這便是堪與梅氏藝術盛名相媲美的紀94《梅蘭芳舞臺藝術》。紀94不僅使梅蘭芳成為現當代中國藝術家登上“國家名片”第一人,而且以8枚常規有齒孔郵票配上同圖新中國第一套無齒孔郵票,外加1枚小型張,構成空前絕后的中國人物單套紀念郵票規模。
大套頭的紀94《梅蘭芳舞臺藝術》郵票分次發行,最大限度地投向社會。全套郵票(含無齒票)加上小型張,總面值為6.04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國內物價水平下屬于高價奢侈品,一般人舍不得掏錢成套購買收藏。有齒票(單枚最低印量150萬)主要通過郵政窗口拆零出售,供日常通信貼寄消耗;集郵者用來制作首日封、極限明信片等集郵品的數量相對小得多;進入集郵市場的成套新票尤顯稀少。無齒票雖然是針對集郵者發行,極少用于郵政通信,不過發行量僅及有齒票的零頭,所以以成套新票存世居多的無齒票依然比有齒票價高,且體現“無齒”的連張票受經濟條件制約,連張數越大越稀罕。林崧生前為有較高穩定收入的醫學專家,所藏無齒郵票8枚全原膠新十方連拍出創紀錄天價就是這個道理。而小型張“貴妃醉酒”面值高達3元,在發行期內貼信簡直不可思議,于是2萬枚的印量竟然“滯銷”。不久遭遇“文革”浩劫,紀94《梅蘭芳舞臺藝術》的命運和它表現的題材一一傳統京劇一樣,難逃“滅頂之災”,不少國營郵票公司庫存和集郵家收藏的《梅蘭芳舞臺藝術》新票毀之殆盡。隨著時代的進步,回過頭來,人們忽然發現:當初一般郵迷收藏時大多忍痛割愛的小型張“貴妃醉酒”,實在是新中國發行量最少的小型張;加之十年“文革”的人為銷毀,存世量銳減(最多只有幾千枚)且散落民間。傳說某天津籍的集郵愛好者家中一直珍藏著一個整封(100枚)的“貴妃醉酒”小型張,這恐怕算是獨一無二了。尤為難得的是,據資料介紹,當時印制《梅蘭芳舞臺藝術》郵票之前,曾用普通紙試印過,結果層次不清,灰暗無光,沒有立體感。換用帶有光澤的涂料紙印刷后,票面形象明確、色彩明快、層次細膩、立體感強,給人以完美的印象。然而雖是用帶光澤的涂料紙印刷,可那時正處我國的三年自然災害,物質資料極度匱乏,紙張的質量是很難保證的。經觀察,《梅蘭芳舞臺藝術》郵票及小型張所用紙張,較薄發黃,質硬且脆,草梗一類的雜質較多,易有折痕,不適合長期保存。正因如此,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一樣是一枚“貴妃醉酒”小型張新品,最高拍到58240元人民幣,最低只有2310元。不止小型張,整套郵票中除幾枚高面值的郵票外,曾貼信最多的4分面值“梅蘭芳像”(8-1)意味著存世量最少,新票最高市價即達300元,較面值翻了7500倍,成為新中國郵票中升幅較大的單枚郵票之一。為數不多的官制首日封實寄品、極限明信片之類紀94《梅蘭芳舞臺藝術》郵票衍生集郵品同樣鳳毛麟角,市價節節攀升。
經典而不失普及的地位,《梅蘭芳舞臺藝術》零散票在個人交易為主的國內集郵市場中,始終是基本經營品種。最新“貴妃醉酒”小型張的拍賣價上試6萬元大關,強勢明顯。紀94《梅蘭芳舞臺藝術》郵票交易品種的豐富程度、上升走勢的可持續性,無不透射出借助郵政通信自然獲得集郵樂趣的真髓,也唯此方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保存品相、收藏鑒識等影響交易價格的主客觀因素又恰恰是集郵收藏品投資有別于股票、債券等能夠虛擬數字化的金融投資的關鍵所在。悠悠歲月,紀94《梅蘭芳舞臺藝術》留住了中國郵票、中國集郵的根。
來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高圭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