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fā)行的郵票,在市場越來越?jīng)]有聲音。曾幾何時,新郵是誰見誰愛的香餑餑,無論什么品種,只要是新出來,都必然遭到市場一陣熱捧。奇怪的是,近兩年京滬兩地的郵市,很難看到單獨為新郵開辟的炒作區(qū)。2007年更離譜,已經(jīng)問世的19套郵票,無論題材好壞、形式優(yōu)劣、印量多寡,在市場都寂靜無聲。
為什么市場追新意愿不高?有外在原因,也有內(nèi)在原因,歸納起來,大概在4個方面:
新郵沉淀性太差,幾乎找不到下家。新郵沉淀性不強,原因有:新郵本身的吸引力不高,而集郵者,心態(tài)又處于低落期中的抵觸階段,自然追捧信心不足;現(xiàn)在市場上能看到的新郵,多高于面值數(shù)倍,不要說短期上漲空間被封壓,即便3年5年,也難看到起色;谶@兩種因素,參與者對新郵不得不敬而遠之,繞道而行。沒有接盤的下家,新郵就無法沉淀,而新郵就無法沉淀,炒家就不敢過度參與。
新郵高開高走,追逐者每每被套。新郵高炒,一需要資金,二需要人氣,而這兩點,都依附在可圖之“利”上。但進入21出紀,平價郵品貨源逐年減產(chǎn),大多可炒新郵,一露面就高位定價,基本封閉了向上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參與者雖有短線機會,但多稍縱即逝,轉(zhuǎn)眼就被深套其中。既然新郵炒作無利可圖,短線運作者自然也不敢戀戰(zhàn)。新郵也由此走進了繞不出的死胡同。
新郵可操作性差,缺失前期熱效應。炒作新郵有它的切入點,也可以是題材,也可以是發(fā)行量,也可以是樣式。近兩年新發(fā)行的郵票,題材突出熱點不多,發(fā)行量又不公開,樣式上也沒有新的突破,所以短線炒家無從入手。新郵炒作的輝徨時期是2003年,“版式二”從年初到年末,幾乎貫穿全年。近兩年雖然“版式二”形式仍在延續(xù),但規(guī)模上大打折扣,炒作者的運作空間,也因此狹窄了許多。英雄無用武之地,也限制了市場追新追高的意愿。
最重要的是管理層加大治理力度,不給新郵炒作有可趁之機。俗話說,巧媳婦難做無米之炊。過去市場新郵炒作泛濫,很大程度,與違規(guī)公司參與其中有很大聯(lián)系。高峰時,在京滬郵市,我們?煽吹降胤郊]公司開車送貨過來的現(xiàn)象。中間商與違規(guī)集郵公司聯(lián)手,一層取一道利,就把新郵的價格抬上去了。近兩年管理層鐵腕治市,有力度,有廣度,從而在源頭上遏制了新郵炒作的勢頭。市場追新意愿不高,從另一角度,也說明管理曇采取的治理市場政策,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
對于集郵者,郵票從來都是用來“集”的,不可能也不允許改用為“炒”錢之道。而那些剛剛問世的新郵票,也根本沒有什么特別值得炒作的價值。所以近階段市場追新意愿減低,長遠看也是有利于市場健康發(fā)展的。
來源:中國集郵報 作者:張健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