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來股市的下跌已經動搖了很多號稱鐵桿股民的信心了,在酒桌上多數談論的就是股市出來后應該上哪去的話題。有的希望放棄一切的投資,把錢存銀行里自己回家睡覺;有的希望拿出一部分利潤舉家在不太影響工作的前提下游游比較大的城市;等等的休閑者。有的希望繼續尋找下一個投資渠道,這種理念的自然而然的就把話題扯到了郵市上了。此話題一出,幾乎成了幾天來的壟斷話題。也有的就躍躍欲試了。可是,前天開始,那些大前鋒者就愁眉不展的開始罵娘了。最統一的論調就是:郵市不是投資市場。這話我咋聽起來甚感不解:在我國,郵市存在的時間比樓市、股市等當前興風作浪的市場都要早好幾十年。幾十退一萬步講,就是從74年的JT票算起,也比其他的要早20年。怎么這么一個用有著久遠的歷史的市場在現在落下了歌"不叫市場“的口碑了呢?急忙問之。眾人異口同聲的說出了最為集中的一個原因:收售差價太大了。
說實在的,這個問題我以前也知道,但是,也許在里面的時間長了,感覺不出他的不正常,也就隨波逐流的跟著走了。而現在,這么大的價差在新人的眼里就是大逆不道的了。為什么?他們說:一個郵品從郵商手里買到手后就自然的貶值了15%以上。而這15%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夠賺回來?
今天我看了一下子”一杰"的型張的報價表,最高的奧運會收售價卻差100%。這的確不能不讓新人們對這個市場的獲利的能力產生恐懼感。
是這個市場沒有規律還是這個市場里的郵商太黑,我不知道。但是,這種狀態只能夠對新人造成傷害而不能夠給新人點滴的吸引力。
希望郵市深思。沒有不斷涌進的新人群體的市場是不會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