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劉格文先生提出拒絕新郵以來,幾年來,拒炒新郵在全國形成了一道堅強的銅墻鐵壁,廣大郵人同國家郵政的腐敗分子及郵市內的不健康現象做了堅決的斗爭,拒絕新郵派為郵市擺脫熊市、走出低谷做出了巨大貢獻,贏得了全國廣大郵人的好評。
但是,當郵市走到2007年,拒炒新郵變了味,出現了將拒炒新郵擴大化、極端化、庸俗化、市儈化、投機化甚至丑化拒炒新郵派的現象,這是廣大郵人非常值得注意地問題,以致于現在有人一提起拒炒新郵,就諷刺地說就是穿馬甲謾罵、進行無理的人身攻擊、無理賴三分等等。這些丑惡的現象不是在進行拒炒新郵,而是一些投機分子打著拒炒新郵的旗號,給拒炒新郵派臉上抹黑,是在糟蹋拒炒新郵。
這些丑惡地現象表現在:
1. 將拒炒新郵擴大化。拒炒新郵派多年來主張的新郵,就是拒絕炒作沒過半年發行期的新郵。讓我們回顧歷史,2002年5月,在大鐘寺郵市拒絕新郵派舉行萬人簽名活動時, 在郵市里掛的橫幅標語上,就寫著強烈要求國家郵政嚴禁炒作沒過發行期的新郵。這就是很好的例子。劉格文將軍提出拒絕新郵中的“新郵”,也是指沒過發行期的新郵,也不是沒有時間限制的,也不是一人一個標準的,張三說新郵是一年以內的,李四說新郵是兩年以內的,王五說新郵是三年以內的,麻子說新郵是四年以內的,癟七說新郵10年以內的,如果沒有了標準,什么都是新郵,其實就等于什么也不是新郵。
將拒炒新郵中的新郵擴大化,就會混淆是非,以假亂真,亂了郵市,模糊拒炒新郵的目標。
2. 將拒炒新郵極端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真理是相對的,這就是說,跨過真理一步就是謬誤。將拒炒新郵中的新郵范圍擴大化本身就是極端化的一種表現。另外,在近期的拒炒新郵中,應當說,絕大多數郵友堅持了正確地大方向,但是,有極個別人打著拒炒新郵的旗號投到拒炒新郵的大旗下,他們將拒炒新郵做得如此極端,這不能不引起廣大郵人的警惕。其表現是,我們的一些郵友一提到一些郵品比方說賀喜張,盡管該郵品是去年11月份發行的,早已過了發行期,這些郵友與郵政或是集郵公司沒有半點聯系,但是,便有人斥這些郵友為二鬼子,是叛徒是內奸等等,本來是朋友,卻將之打成對立面,這極大地破壞了安定團結、和諧相處的大好局面,傷害了廣大郵友的感情。
另舉一個將拒炒新郵極端化的例子,以文交友是網上發表文章的目的之一,我們一些郵友在網上,將自已對郵品的研究成果好心好意地推薦與人分享,這本來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事,但是,個別郵友竟不分良莠,一棍子打入什么忽悠新郵之列。有人這么做是好心辦錯了事,有人是誤入歧途,還有人是什么?
3.將拒絕新郵庸俗化。拒絕新郵是好事,應該支持,但是,絕不是個別人所以為的那樣,自己有的新郵不拒絕,對于自己沒有的別人有的他罵街;也不是個別人一提拒絕新郵,就是不擺事實,不講道理,就知道穿著馬甲上陣,無理蠻罵,惡毒攻訐。更有個別人,一邊拒絕著新郵,一邊在郵市炒作著另一種新郵。還有的所謂的拒絕新郵者,應當稱他們為拒絕新郵派的冒牌貨,一旦被駁得無言以對時,便無理賴三分,胡攪蠻纏。網上的郵壇本是學術味很濃的地方,一些不學無術者也濫竿充數,以為穿上了架娑便是和尚,面對科學的分析、充分的論證、鐵的事實面前,他們只有無理取鬧、沒理賴理了。
4.將拒絕新郵投機化。有些人之所以愿意披上拒絕新郵派的外衣,就是利用了穿上架娑就易讓人誤認為是和尚,他們利用這些光環,好撈取好處。否則,他們是不會為了廣大郵人的利益卻拒絕新郵的,也有的人過去拒絕新郵,現在,在利益面前,改弦更張了,這是在拒絕新郵上的投機行為。
5. 將拒絕新郵市場儈化。個別人有某種新郵,他便不拒這種新郵了,可是對于他沒有新郵,他又成了拒絕新郵的急先鋒。
上述幾種畸形地表現,不管主觀愿望如何,在客觀上起到了對拒絕新郵地丑化。只要郵政腐敗存在,拒絕新郵就要永遠堅持下去,但是,拒絕新郵的大方向是不容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