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既然是特殊商品,肯定是有價值的,但我們購買郵票,目的是為了賺錢,郵票保值增值的結果,才是集郵者和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現在的問題是,郵票的發行權在國家,郵票發行數量的多寡全由國家決定,因此,郵票價值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郵票大量正常使用消耗;一方面看社會群體的收藏購買量。國家郵政把郵票分成兩大類:普通郵票和紀特郵票,而紀特郵票也成了集郵郵票(即商品)。這么多年普通郵票只能郵政銷售,而嚴禁集郵市場銷售(實際上市場仍在暗中銷售,這些票源從何而來),紀特郵票作為集郵郵票銷售,而不是放在郵政窗口與普通郵票同時銷售,于是造成了紀特郵票大量深幅打折和大量拋向市場,把郵票作為一個商品來獲取行業收入的壟斷特權。郵票的基本屬性蕩然無存,而變成了赤裸裸的權錢關系。這樣的思想、這樣的政策、這樣的行為,不知是為了弘揚集郵文化,還是毀了集郵文化。
老百姓為什么要投資郵票,難道郵票只是花紙頭好看嗎?沒有價值的東西,誰又會去投資呢?郵票市場之前的三起三落,富了少數人,害了多數人。特殊商品下的特殊市場,主宰者是人民還是郵政,是誰的過錯,難道還是老百姓嗎?
我并不反對收集新郵,而是反對炒作新郵。遠的不說,從2003年開始吧?當時的大小猴版炒作到什么價位?現在又是什么價位?奧運系列中的會徵炒到過什么價位?現在又是什么價位?農業稅炒到什么價位?現在又是什么價位?大小狗版炒到什么價位?現在又是什么價位?例子太多太多,不想一一例舉了。新郵的炒作,誰是受益者,誰又是受害者,這么多年了,教訓還不少嗎?有關系、有渠道的郵商當然熱衷于炒新,可嘆受害者為什么還不長記性呢?
現在新郵發行量不可能多,郵政又不是傻子,以前發多了郵票打折,現在可以量小發行呀,出來就高于面值,誰還會拿去使用呢?一月復一月,一年復一年,真不知這些沒有消耗的郵票咋辦喲。投資郵票,當然要選擇消耗量大,存世量少的郵票,尤其是這輪行情更應該這樣,別看編年郵票發行量大,這些年的打折消耗和國家集中銷毀,很多人都認為是垃圾,臭票,沒啥投資價值,其實這些大量被銷毀、消耗的資源,才是最值得投資與挖掘的。現在論壇里象個萬花筒,自己手中有什么喧囂什么,真正東西這么好,為何不自己多珍藏呢?這么好的心呀?讓世人都來賺錢,無非又是一個出鼓傳花,尋找替死鬼吧!
郵政要真正搞好市場,搞好集郵,還是應多點公心,誠信是企業致勝,戰領市場的法寶,多點心思理順內部,把郵票真正回歸窗口,還郵票本來面目。千萬別把紀特郵票作為商品圈錢,多點放水養魚,讓投資者多點實惠,多研究點為群眾辦實事的政策,柯護好市場,心中多裝點群眾,多想點群眾為什么要購買投資郵票?少點私欲,郵市自然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