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報 黃桂華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一詞源于希臘文,原意為“祭祀繆斯的地方”。1946年11月,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巴黎成立。1974年,該協會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大會,將博物館定義為“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機構,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關人類及其環境見證物當做自己的基本職責,以便展出,公之于眾,提供學習、教育、欣賞的機會”。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決定從當年開始,將之后每年的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在新中國的方寸之間展現的中國博物館。
新中國首套博物館郵票是1959年4月1日發行的特31《中央自然博物館》郵票一套2枚,同圖異色,以博物館為中心圖,周圍襯以花竹熊貓圖。中央自然博物館始建于1950年,占地1.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館藏文物、化石、標本10余萬件,大型整體古哺乳動物化石數量居世界第二,其館藏的黃河古象與恐龍化石名揚海內外。1962年更名為北京自然博物館。
1961年8月1日,我國發行了特45《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郵票一套2枚,也是同圖異色,主圖為博物館建筑。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總建筑面積6萬余平方米,收藏有人民解放軍自1927年南昌起義以來的革命文物和資料共5000多件,內設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館、抗日戰爭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館、綜合館、保衛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館等展館。
故宮博物院也曾多次登上郵票,但多為古建筑或文物題材。1985年10月10日,我國發行了一套J.120《故宮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郵票,全套4枚。第一枚“丹闕凌云”圖案是從故宮博物院的午門至太和門的建筑,第二枚“太和晴旭”是故宮三大殿建筑,第三枚“乾坤交泰”表現的是故宮后三宮——乾清宮、坤寧宮、交泰殿,第四枚“瓊苑春暉”展現的是故宮北端御花園的建筑。
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陸續新建和改擴建了一批博物館。2002年11月9日發行的2002-25《博物館建設》郵票反映的就是這方面的成就。全套郵票5枚,分別是“陜西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河南博物院”、“西藏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這些博物館(院)分屬歷史、藝術、自然、綜合等類別,代表了中國博物館建設的最高水平。
2005年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100周年,當年7月16日我國發行了2005-14《南通博物苑》特種郵票一套2枚,主圖分別為南通博物苑南館和最早建成的1906年竣工的中館。南通博物苑由近代愛國實業家張謇創建,是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
此外,在普13《北京建筑圖案》普通郵票中,各有3枚“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其中,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是我國主要的歷史及藝術博物館,已于2003年正式合并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今年1月31日,中國國家博物館閉館開始為期三年的擴建工程,建成后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將成為世界上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