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最美四月天,在這個陽光明媚、春暖花開的季節,郵市也上演著一幕幕充滿激情的劇目,“庚申猴”一舉突破了3000元大關,03,04小版張風光無限屢創新高,編年小型張大舉向面值進軍,郵資封片沖高回落仍暗流涌動……在這一次板塊齊動中,惟有新郵(2006年以后發行的郵票)萎靡不振,似乎在“跌跌不休”,2006年冊縮水嚴重,新郵小版張陰跌不止,07新郵“京劇生角”、“李可染作品選”更是跌破面值,“綿竹木版年畫”小全張也跌破郵局發行價……盡管多年來炒新是市場的主旋律,但在這個季節似乎再次印證了“妙新有風險”這個道理。那么,誰又會為新郵的漲跌買單呢?
2006年是新郵預訂者值得高興的一年,一年下來所訂郵票其總的是沒有貶值,反而有所升值,且幅度不小,這恐怕是多年來難得的景象。而郵商在新郵上也賺足了錢,起碼打折票少了許多,這得益于郵政的強力調控。2006年郵票的發行,主管部門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宏觀調控,我們從已公布的2006年前三個月紀特郵票的發行量就可見一斑,套票發行量最少控制在766.80萬套,小全張在766.80萬套,小版張在100萬版,小本票在533.10萬本。而網上有消息稱,“早期領導人(二)”更只有630萬套,無風不起浪,倘若屬實的話,2006年郵票的發行量相當于1987年的郵票發行量,“早期領導人(二)”難怪是一“票”難求呀,一上市就升值十幾倍,演繹出新郵的神話和傳奇。無獨有偶,“烏蘭夫100年”和“和諧鐵路建設”兩套新郵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基本上都是沒有零售,其價位高高在上,即使近期有所回落,也高出面值許多。或許有了它們的支撐,2006年冊才不會跌破面值,也才有今天熱鬧和歡快的局面。
2007年春節在2月18日,時間相對比較晚,也導致了06年冊的行情從1月到3月的長期持久高潮,進入4月份有所回落也是正常現象,該買的都買了,該送的也送了,市場的需求決定了價格的高低。不過06年冊供應的確十分緊張,且價位頗高,市面上又都是總公司制作的年冊,過去那種五花八門魚龍混雜的年冊基本銷聲匿跡,甚至連各類空冊都非常難買,讓集郵者有些始料不及,也讓不預訂新郵的集郵者更是措手不及。在我們這里,至今只有一種精裝冊(賀歲冊)上市,售價也由總公司定的188元漲至230元,“利”字當頭,看來下面的公司還要扒層皮,以至于有人在報紙上撰文發出疑問:年冊溢價銷售合理嗎?僧多粥少,物以稀為貴,一切都是緊俏惹的禍。
其實,“宏觀調控、適度從減”并沒有錯,錯的是新郵一方面沒有零售,一方面又在市場上打折,還要對未售完部分統一上繳銷毀,這種悖論與怪圈著實令人匪夷所思。俗話說,過猶而不及,在此,誰為新郵的漲跌買單已不言自明,而無須贅言。
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