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之始,集郵協會例會,集郵公司老總開講的第一句話,就是“2007新郵預訂數上來了”。說的人一臉桃花,聽的人掌聲一片。也確實,這樣的消息,對于集郵公司,對于集郵者,已經有小十年沒有聽到了。
作為參與面最廣的群眾文化活動,集郵自1980年開始,運行的是一條大拋物線,先是波波折折的上,后是波波折折的下。上的高峰是1997年,下的低谷是2004年。高峰時期,集郵公司經理的頭仰得多高,集郵新人想預訂幾套郵票,全額繳納預訂金不算,還要繞幾個彎托人說好話;低谷時期,集郵公司的日子也不好過,每年新郵預訂,都低三下四到處打電話,恨不得用上一個“求”字了。即便如此,集郵者也不買這個賬,每年的新郵預訂數字,都是呈直線往下掉。2007新郵預訂數上升,也只是相對2006年而言的,盡管幅度有限,但勢頭不錯,讓大家重新看到了希望。
希望在哪兒,在集郵者越來越足的信心上,在市場一天比一天走穩的行情上,在管理層不斷完善的新郵政策上。 2006年新郵,到年底,已經越到了160元以上,較之面值,漲幅突破了50%。從細節上看,2006新郵打折面仍然不小,有的打折幅度還很高,這雖然多少讓新郵預訂者有些傷心,但從總體看,由于小版品種(版式二)的漲幅過大,單套票也水漲船高,兩者相抵,2006年的年票收藏和投資,還是以“盆滿缽滿”畫上圓滿句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6幾款小型張都浮上了面值,尤其是“青藏鐵路”,散張市價居然高浮到18元以上,為面值的3倍。前些年新郵形象低迷,套套在市場打折,年終盤點,總是輸多贏少,因此不少集郵者把目光放向在市場,指望在那兒檢便宜。今年在市場,不但檢不到便宜,反而還要付出更多代價,不得已,只好又折回到新郵預訂這條路上來。
集郵是文化活動,也是經濟活動。在收藏的同時也能得到不菲的經濟回報,這是所有參與者都愿意接受的結果。回望1997年開始的10年,參與者共同經歷了漫漫下跌之路,幾乎所有人的心,都“拔涼拔涼”的。2006年市場風向有變,行情逐步走硬,特別是與集郵者經濟利益密切的早中期郵票,較之2005年,市價有了很大的提高。春節期間,網上征購信息,編號郵票大全套,一求就是5部,開價達到5180元,而市場成交,更在5300元以上;T46“庚申猴”一要就是兩版,零星散票,只要品相好,則可按市價收購。市價是什么價?整版210000元/版,T46猴票2620元/枚。郵票增值,收藏增值,集郵者、投資者都從中看到了未來的希望。調過頭重新再參加新郵預訂,在情之中,在理之內。
綱舉目張。目之所以“張”,在于綱高高地“舉”。2006年郵市走硬,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層加大治理郵市環境取得的成效。其中“銷毀庫存郵票”的口號喊了很多年,一直進行得不徹底,2006年管理層加大力度,在“嚴”字下工夫,在“快”字上下工夫,既消除了違規貨源對市場形成沖擊的隱患,又重新樹立起國家名片的形象,還大大提升了市場參與者的人氣,可謂一石三鳥,事半功倍。2006年管理層另一重大舉措,就是進一步減少郵票發行量。從公布的數據看,2006年的新郵發行量,已經接近20年前的1987年。從3000多萬降到現在的700余萬,郵票發行量的縮水空間,已經達到80%以上。沒有一定決心,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量”的兩個方面變化,原有的庫存,堅決銷毀;新發的郵票,堅決減少。一銷一減,市場需求平衡達到了融洽點。物以稀為貴,郵票的價格,自然呈現出上升的大趨勢。管理層的信心和決心,在2006年得到了參與者認可,新郵預訂數字上升,也就不足為怪了。 市場規律,有上必然有下,有下也必然有上。沒有永永遠遠的上,也沒有永永遠遠的下。從這一點理解,郵市向好,有理由也沒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嚴格地說,2007新郵預訂數上升,是典型意義的“觸底反彈”。這一“彈”有多高,就看開春后郵市局勢的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