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房與投資郵票(楓葉已紅)
購房與投資郵票
提起購房,想必40多歲的人都一種莫明的懊惱,后悔有許多機會失之交臂。尤其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住房改貨幣化時期,有更多的人恨不得把自己扇幾耳光,恨自己不懂政策,沒有眼光,恨自己對事物的變化老用傳統的眼光來看待,完全沒有超前意思……
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正值我國住房制度改革,將單位"福利"分房逐步實施貨幣化補貼,憑心而論,對習慣于"福利"分房的人們,絕沒有意識到“貨幣化補貼”這個新名詞真正的內涵或根本沒有搞懂,就更不可能意識到未來房價爆漲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住房舒適度的追求了。
下面筆者舉幾個例子,來加以說明:
A君,是某單位副處長,94年單位分給一套二室二廳自建住房(屬福利性),只交納1萬多元,他因看慣了不要錢的“福利”住房,心想現在要花錢,不劃算。不要。95年,正值經濟實用住房興起,單位不再自己建房,而是改為由單位出一半資金,自己出一半資金,96年開始分配,A君想,一萬多元都沒要,現在自己要出3萬多,就更不合算,把分到的房子讓給他的辦事員。97年以后,單位再也沒有購買房子了,只到去年退休三年之久的A君,自己花40多萬元(還是以女兒名義貸款才實現的),購得二室二廳的住房。每每談起這事,就心痛不已。
B君,是某單位退休干部,考慮到以前分配的房子太小,96年單位分配給新房退下的二手房(不夠條件或級別的人要以舊換新)40多個平方米,只需要6000元左右,B君覺得太貴,想等下次再分不要錢的。購買新房子的人知道后,跟其私下商量,愿意再拿6000元保留其住房,B君覺得又太少,還是堅持要求下次分房,結果房子再沒有分的,菜場的“退路入室”該房成了門面,至少值20余萬元,成了一匹大的“黑馬”,如果B君仍健在,我想一定會死不冥目。
C女士,96年分得最后一次各一半“福利”住房,2002年,正值住房升溫,因該女士男方有房,家庭環境還得去,結果不到8萬元就出手了,把錢存入了銀行,不到三年該房價格達20余萬,現在想起來都心痛不已。
這是發生筆者身邊的幾宗案例,因限于篇幅,不再例舉。有時筆者就想,事物的發展確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以前房價低廉的時候,怎么有許多人意識不到呢?到是那些先知先覺者或確實需要住房的人,孤注一擲最后得到了實惠,而那些幻想不要錢的“福利”住房,永遠成為了歷史。
如今的郵市恰與當年住房剛開始升溫時期,許多人對市場的前景和判斷出現偏差,大體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低價慣性。見慣了低價籌碼的人,總覺得這個時候拿高價籌碼不合算,于是乎,總是幻想有一天,價格仍能回到2005年的郵市低點,這類人多半在市場,熟悉郵票的價格,就像A君,習慣于福利分房一樣,價格高一點就與以前比較,結果還是高價的時候再出手。
二是前景判斷錯誤。有些投資者介入比較早,但選的品種一年多了,幾乎是動都不動,而看到別的品種總是在不停地漲,加之一些人的“垃圾”“精品”說,讓這部分投資者總覺得所的品種不如別人的,對投資的品種沒有信心。這類人主要是場外投資者,甚至有的人割肉低價賣掉,而去追逐“熱門”品種。筆者以為,當郵市大潮來臨的時候,大多數品種都會有較大的升值空間,無所謂“精品”和“垃圾”,真正的大勢,往往是“垃圾”品種其上漲的倍率要高于“精品”,所以,不要盲目地丟掉自己已有的品種,也許再過一段時間,自己持有的一些品種,正是黑馬。如:05年普通版票、小本票和TP、YP系列,定會出現黑馬,不要像B君一樣,到時候是死不冥目。是行情,“精品”和“垃圾”都值錢,沒行情,什么都不是。所不同的是,“精品”今后兌現快,有充分余地再選擇沒有啟動的品種。不過,從當今信息化太強時代來看,這種換手的可能也越來越小。
三是熊市思維的慣性。十年的陰跌,讓許多人“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每次持有都錯誤,每次賣出都是明知的選擇。所以,許多投資者,只要認為達到自己認為的“理想值”就跑,以前我認為確實是明智之舉,而今筆者不敢茍同了。因為無論從政策面、資金量還是人氣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所以,仍以老觀念來看待今天的郵市,都會做出錯誤的決策,C女士的教訓我們不能不引起重視。筆者以為,在郵市處于上通道階段,熊市的思維要改變,現在是每次購買都是對的,而每次的賣出都是錯誤。請投資者三思。
一家之言,供大家參考!
2007年3月30日楓葉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