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由于受到外部資金的關照和郵政部門新郵調控政策的影響,2006年全年年票市價在140元以上。老票以及JP、TP也有了較大幅度的上漲。可喜的是,因這些品種市價的上漲,導致一些原來脫離集郵和不喜歡集郵的人也參與到郵票收藏中來,筆者周圍現在就有十幾人因沒有預訂新郵,現在又要托人購買,只因現在本地公司零售年票到貨不多,每人15套,相當一部分后來者不能如愿,這是近些年少有的現象。
一方面,郵政部門在新郵預訂時滿足需要,過期停止預訂,后來者購買不到全年新郵,郵票投資者期待已久的“半饑半渴”狀態終于來到了。相比較而言,前些年“你有我有全都有”、“早訂不如晚買,早訂貴,晚買便宜”的怪現象已成為過去。 另一方面,郵政體制的改革,促進了郵政部門從“滿足需要”到“實事求是、以訂定產、提高新郵質量”政策的根本性轉變。集藏者在欣賞新郵時,不但看到了自己喜愛的郵票,也感到了手中的郵票是“物有所值”。
不求新郵買到手就有多么大幅度的升值,但能夠保住面值是任何一個郵票集藏者心中的愿望。2006年年票,郵政部門采取的新政策圓了集藏者的夢,直接后果是人們對郵票購買欲望的增加。可以想象,2008年新郵預訂人數會大幅度增加,郵政部門的收入也會有一定幅度的上漲,只要發行繼續保持“實事求是、以訂定產、提高新郵質量”的政策,就會形成新郵購銷的良性循環。這樣,對國家有利,對集郵者有利,對郵商有利,這就是所謂的“三贏”。 長期下去,隨著人氣的增加,原來的集藏者都回來了,同時也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集郵的行列,集全的心理和行動會使打折的郵票也回歸到面值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