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好多朋友一直以為,郵市是一個相當意義的投資市場,并在全國投資市場中排得上號,甚至數一數二,好象除了股市即郵市。其實不然。郵市只是一個交換、買賣郵票(品)的地方。郵票(品)是除了使用以外還可以收藏,交換的東西。因它通過收藏、交換過程可以增值,俗話說就是可以賺錢。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興之初、投資品種稀缺之際,就被一部分有頭腦的人選作成了投資品種,并取得赫然成果。這樣,在我們的心目中漸漸形成了一種錯覺:有地方買賣交換——市場(郵市),郵票可以——投資。這樣,投資+市場,郵市就成了投資市場,郵市就和投資市場劃上了等號,集郵、收藏都成了投資,而投資行為當然就有投機和炒作了。這也許是認為郵市是投資市場的由來及演變過程吧。
郵市是不是一個完全意義的投資市場,和股市一比就清楚了。從功能看,股市是直接融資的市場 ,國家經済的晴雨表。國家扶持,企業歡迎,機構有機會套利,股民可以魚摸混水。郵市是郵票的交換場所,郵票的集散地,原郵政一家的后花園。從內涵看,股市千多只股票,是千多家我國憂勢企業的憂秀代表。持有這些企業股份的是數以千計的各種基金,券商,國內外機構投資者和七千萬個人投資者。郵市有千多種郵票,千多種郵品以及無法統計清楚的為地方企事業單位開發的個性化、郵資封片等。已經發行或擬將發行的,除了在郵政倉庫的外,這些東西或等待消耗,或等待二百萬個人來收藏和持有。機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另外,股市硬、軟件設施齊全,監督機制完善;郵市幾乎一無所有。從成交量能來看,二者更不不可同日而語。就目前郵市的總成交金額,客流量恐怕還不如一個象樣的超市。這,就是我們置身其中的“投資市場”——一個多么脆弱的市場。所以,我們總感到買進容易賣出難,跌時容易漲時難。也就不難理解了。
就是這樣一個市場,也在發生重要的變化。主要的變化是郵政培育市場的重點在發生轉移。過去,郵政“紙換錢”,為發更多的新郵,總還會顧及這個市場。今天,郵政經過改革,決定郵票發行、使用會逐步規范。但,郵政集團是企業,企業要注重效益。郵票只要賣得出去,能保證使用收藏,把量控制好就行。郵政這一點將不難做到。而且,因為郵票的使用已不是難題,老票,集郵者不會拿來使用,炒高的新郵也沒有誰買來發信。不僅如此,郵政開發的郵資票品、個性化,已經擠占了郵票使用市場的大部分份額,郵票市場的新郵供應會一直適度飽和。此外,因為集郵隊伍的擴大已不能滿足郵政發行增速的需要。所以,集郵這一塊,新郵發行不再是郵政集郵收入的主要來源了。而種種跡象表明,郵政培育開發市場的重點已轉向高附加值的高檔郵品和個性化郵票。他們的這種做法,是不會理會你的任何反對意見的。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面向你這個集郵市場的。這些年,郵政開發的高檔郵品和個性化的收入逐年大幅遞增,從一些綜合報道看,目前,這方面的收入已大幅超過新郵發行的收入了。由此看來,這種重點的轉移有其必然性。
郵政培育市場重點的轉移和變化,對郵市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這些郵票市場的參與者和關注者,如何好自為之,是要直接面對和要用實踐回答的問題。當然,郵政絕不會放棄集郵這一塊,集郵和收藏也一定會不斷發展壯大。但是,隨著情況的變化,要求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也應作適應性的調整。如果仍按過去的思路操作,套了虧了,恐怕要找發泄的對象都沒有了。因郵政只管發行,不會管你穩賺不賠。這是我們應該明確的。郵政也許會根據開發產品的需要,陸續從市場上購進一些老票品,對庫存多、炒得很高的品種,他們只會放,絕不會收的。這一點我們也是應該明確的。所以,今后的炒作,一定要三思而后行。特別要注意增大了的炒新接最后一棒者的風險。不過,集郵和收藏,可另當別論,會是另一番嶄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