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本集郵雜志停刊說起 |
發布日期:2006-12-24 10:4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臨近新年,卻傳來了兩則令郵人遺憾的消息,《集郵博覽》和《天津集郵》這兩本在集郵愛好者中有一定聲望和影響、通過郵局公開發行、艱辛維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集郵類刊物終究未能抵擋住集郵的“寒潮”和支持力度的不足,宣布停刊了。細細想來,在遺憾之余,這兩本雜志的停刊多少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提示作用,也算是它們在停刊之際留給廣大郵人的最后一筆財富:
一、集郵事業陷入低潮與集郵文化的缺失有著重要的關系 集郵報刊是傳播集郵文化的載體之一,也是歷史最為悠久、受眾比較廣泛的有效形式。雖然從表面上來看,集郵事業近些年來逐漸陷入低潮是集郵類報刊生存舉步維艱的關鍵原因,但事實上,仔細考量下來,我們卻可以發現,集郵文化的缺失才是集郵事業陷入低潮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在談到集郵,已經不是十多年前的那種概念了,集郵在許多人的心中異化為了每年買一本年冊放在書架上,而對郵品本身的研究、對集郵中所蘊涵的豐富而寶貴的知識的探究,明顯缺乏足夠的人氣和精神,盡管依然有不少有識之士在努力奮斗,但所占的比例卻是小而又小。文化對廣大人民群眾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集郵文化的缺失也就意味著集郵的意義與吸引力大大消退,才會導致和加劇集郵隊伍的流失和集郵事業的一蹶不振。雖然有許多人士在呼吁通過種種方式來加大集郵文化的宣傳與傳播力度,但僅靠鼓與呼,而沒有切實可行的舉措加以落實的話,那么集郵文化的缺失之勢將依然延續下去,這種危機遠比《集郵博覽》和《天津集郵》的停刊來得可怕。 二、主管部門認識與導向上的偏差直接導致對集郵文化傳播支持力度的不足 集郵文化為何會缺失?這既與社會關注點和娛樂方式多元化所造成的分流有關,但更重要的則在于集郵文化傳播力度的不足,之所以傳播力度不足,就不能不提到郵政主管部門在認識與導向上所存在的偏差。現在談到集郵,人們更多關注的是郵品投資和郵市發展問題,集郵本身似乎與郵品投資、郵市發展成了截然割裂的兩個部分,而事實上郵品投資的興起和郵市的發展根本上是離不開集郵事業的繁榮的,這一點也為近年來郵市的實踐所證實。但從郵政主管部門近年來的作為我們可以發現,其認識與導向更多的還在于如何將大家的興趣引導到郵品投資上來,政策的變動雖然經常是以為集郵愛好者考慮的名義而作出的,但大家心里都明白,郵政的目的是提高郵品的銷量,而考慮更多的則無疑是郵品投資市場。而當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郵品投資上時,有關方面也缺乏充分而必要的有力引導,集郵文化的傳播在更多時候僅僅成為了口頭或字里行間的“重要表述”,沒有或欠缺切實的措施予以配套。 三、郵報郵刊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是必須嚴肅思考和認真對待的問題 一方面,隨著新興傳媒的不斷興起,郵報郵刊等傳統媒體的確也與其他傳統媒體一樣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競爭,就信息傳播的及時性、廣泛性來看,新興傳媒特別是互聯網具有郵報郵刊等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如何在與新興媒體的競爭中按照自身的特點、發揮自身的優勢、爭取最大的讀者群、站穩腳跟是每一個郵報郵刊管理者和經營者必須嚴肅思考和認真對待的問題;另一方面,目前大量的郵報郵刊是掛在各級集郵協會名下的,換言之,許多還在享受著郵政部門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市場化的力度比較有限,在市場競爭日漸加劇,而郵政體制改革又勢在必然,郵報郵刊前景未明的情況下,再繼續指望靠著吃“皇糧”維持生機顯然有著太大的風險,如何加強郵報郵刊自身的市場競爭意識和市場競爭能力,倒是郵報郵刊經營管理者更應當思考的問題,只有適應市場化的道路、逐漸擺脫對主管部門政策、資金等方面的依賴,郵報郵刊才能避免重現《集郵博覽》和《天津集郵》今日所面臨的窘境,為自己求得一線生機。來源:大江南收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