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一季度郵票發行量新近公布,較之2005年同期,其平均降幅,至少在20%以上。按理這應該是一個利好,但相反,市場反應平靜,之后兩天,京滬兩地郵市行情,甚至還有些萎縮下滑。如此尷尬局面,實在出乎參與各方的意外。
其實2006新郵發行量對市場未來發展,意義重大。它有兩大改革,一是重行暗箱操作之舊事,推遲郵票發行量的公布日期(新郵發行期6個月結束之后),避免發行期內,市場借“量”來惡意拉高和打壓;二是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力求發行量最大程度的透明度化,從而提升郵票的收藏價值,重新塑造國家名片形象。
2006第一季度7套郵票,前3套發行量前已有公布,此次公布的,主要為后4套郵票的發行量。橫向分析,除生肖郵票“丙戌狗”(0.55億枚)外,其它幾套郵票,都有不同的降低。其中最高的“取消農業稅”,雖然發行量高達997.9萬枚,但因為是單枚套,與去年同期“世界地球日”(4月發行,1240萬枚)相比,仍有19.52%的降幅。多枚套票中,發行量最高的是“犬”,為888.2萬枚,相比去年同期最高“玉蘭花”(1200萬枚),降幅為25.98%。“漓江”發行量相對最低,只有782萬枚,而去年同期最低的“雞公山”,為1000萬枚,兩者相比,降幅達到21.8%。其它幾套郵票,多的“孑類植物”786.1萬枚,少者“武強年畫”783.4萬枚,上下差距在3萬枚左右,這也應該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數字。同是“年畫”小全張系列,“武強年畫”為766.8萬枚,“楊家埠年畫”為950萬枚,這個降幅,也達到了19.28%。
縱觀郵市,2006第一季度的郵票發行量,略高于新中國集郵史上首次發行量縮減的1987年(1986年郵票無序大擴容),低于1988年郵票(差距在200萬枚以上)。20世紀80年代,有兩個年份的郵票最耀眼,一個是1980年郵票,另一個就是1987年的郵票。1987年發行的“猛禽”(625.75萬枚,市價17元),“風箏(3)”(605.4萬枚,市價16元)、“敦煌壁畫”(645.972萬枚,市價16元),“徐霞客”(661.65萬枚,市價15元),在1991年、1997年兩次郵市高潮中,都是參與者力推的絕對主力。即便是現在,也是市場公認的最具潛力的優秀郵品,其市價,依然在緩慢上升通道之中。不可否認題材、設計等,對這些郵票增值起著決定性作用,但發行量同樣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由此發散思維,與1987年郵票相近的2006年第一季度郵票,發行量嚴格控制在800萬枚以內,它未來前景,也是值得集郵大眾期待的。三五年之后,我們調過頭看,它可能就是21世紀前10年最值得稱道的年票。
但從市場表現看,參與者對包括2006年第一季度郵票在內的新郵,有一種明顯的抵觸情緒。公布7套郵票發行量的利好,居然在市場激不起一點浪花。其實事物也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我們從發行量削減中,看到集郵隊伍大幅萎縮;但同時,我們也從發行量削減中,看到發行方不顯長,不護短,體現出了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而在發行量年復一年萎縮中,郵票收藏增值的概率,也同樣在一年一年加大。我們真的應該多一個收藏投資的心眼。
作者:張健初 文章來源:中國集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