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平信郵資從80分上調為120分后,不少知名人士論證它對催生新一輪郵市行情的明確信號,是很有見地的。從《中國郵政報》刊登的“背景鏈接”中,我們更了解到,新的基本郵資120分,看似比1949年剛解放時,平信資費折合為12兩375克小米高,實際上,今天的1.2元人民幣,已經買不到375克小米了。北京超市的小米,每500克的最低價都是2.1元人民幣,郊區糧油店出售的小米,每500克是1.8元人民幣,以1.8元購買500克小米計算。今天購375克小米,需付出1.35元人民幣,高出1949年小米價12.5%。
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是說社會發展經濟增長的同時,出現了經濟泡沫,物價上漲,貨幣貶值,經濟學上叫“通貨膨脹”,50年前可換算的等值的貨幣,比今天的購買力強16倍以上。在發達國家,屢受“通貨膨脹”的人們,形象地稱“通貨膨脹”為“財政強盜”。防止“通貨膨脹”的預虧,不是儲蓄,也不是購買國債,而是投資。所以,在發達國家,名目繁多的投資活躍,我國古訓也有“盛世收藏”的傳統,都是為使余錢保值增值的途徑。我國的儲蓄戶,也已經,近幾年儲蓄收益的利息,已經趕不上物價上漲指數,變成負數,這還未計算20%的利息所得稅在內,正苦于投資渠道不暢,或錢少,只好儲蓄。只有投資股票,投資藝術品,投資郵票,方能回避通貨膨脹的抱劫。因為,股票有股份公司業績帶來的分紅,藝術品和郵票,屬于盛世的軟黃金。郵市,也有“老百姓的股市”之謂。假如你對郵票投資生疏,請挑選你信得過的行家為你參謀。
也許,看到這里,有人會罵筆者誤導,瞎說,拿郵票打折,不值錢,買郵票有風險,是跳火坑,來指責我不尊重事實。還是那句老語,不要靜止看變化著的郵市“風物長宜放眼量”,郵市正在好轉,再過半年,回過頭看,許多人就要為現在的短視后悔。嚴格說,不是市場有風險,而是人的認識具有風險性,該買時不買,不該買時拼命買。投資是先保本,再賺錢。許多郵票品,現在只是面值或郵政售價的百分之七八十,只恢復到面值,就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利潤,或者,你還要說,既然上調郵資,有這么大的好處,為什么新華社要質疑郵政,郵人要罵郵政上調郵資呢?話分兩頭。首先,造成這種原因是和能者不會做事,找罵!而不會做事,又是由不會做人而來。一邊郵票嚴重打折,流失國有資產,一邊說自己虧損嚴重,調郵資減虧,這樣的事不器,什么事才罵?其實,之郵政虧損,有很朋部分,是經營不善造成。發行郵票,分出“集郵郵票”和“集信郵票”,“集郵郵票”不讓用,郵票打折,逼迫沉淀在郵人集郵冊里的郵票流向郵政窗口。在罵聲中,不得已讓用,使郵票獲得消耗,減員,價估回歸。至于調資的利好,屬于趨勢使然,不是郵政施舍。這個趨勢,就是通貨膨脹!經郵政資費上調,發出明確信號。再有,新華社質疑郵資上調,筆者以為,作為輿論監督,是質疑程序上不經“聽證”,違背構建文明社會的主旨,并沒有要阻止郵資上調。
不知我的認識對否?請批評指正。謝謝!
作者:陳秀東 來源:郵票互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