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票是新中國郵票中的特殊板塊,曾在市場有過大紅大紫的超常表現,展望其前景,應該說,風情萬種終有時,藏在深閨未曾識。
到2006“丙戌狗”止,小本票全部有30個品種,分前后兩個發行階段。前期始于1980年SB1“童話咕咚”,止于1991年SB18“辛未羊”,共18個品種。之后郵政部門以印制流程相對復雜為由,單方面終止了發行。2000年,在集郵大眾再三呼吁下,小本票形式終于得以延續,開門品種為SB19“小鯉魚跳龍門”。目前后續品種已推出12個,其中包括SB22“中國鳥”、SB25“載入航天”、SB29“安徒生童話”等等。30種小本票里面,除生肖本外,只有“中國鳥”為普通本票,“中日”為紀念本票,其它均為特種本票。
第一階段小本票的18個品種,有11個為生肖題材,占到總數60%以上。其中發行量最小的“咕咚”與“白暨豚五拼圖”,僅有10萬,后來有些起伏,到“辛未羊”時,升至最高272.22萬,但總體還是比較適中;發行量控制在百萬以內的珍稀動物題材有3個,為“紫貂’”、“天鵝”和“白暨豚”,其中前者設計巧妙地借用了小全張形式,而后者,五拼圖可以組成大全張、其它4個品種,分別為童話寓言題材、世界遺產題材和展覽題材。世界遺產題材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包括4枚郵票和1枚小型張,陣容最為強大。生肖本最遺憾的就是缺少第一輪的猴本,如果當時發行了猴本,那現在3萬左右的猴本從而帶動了整個小本票大盤,就成了郵市一處最靚麗的風景線,該會有多少人為她心旌搖曳,夢魂縈牽。
第二階段從2000年至2006年初的12個品種,無論生肖題材、寓言題材、民間傳說題材、以及世界遺產題材,都更強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其中最富創意的,當數民間傳說題材,已問世的“董永與七仙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不僅制作精細,還借鑒連環畫的形式,在小本票“本”之特色上,做足了文章。而普票“中國鳥”和特票“載入航天”的加盟,又使小本票游離出通常意義上的JT郵票范疇,成為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特別系列。
相比之下,小本票發行量安排更為理智,前期發行的18個品種中,發行量最小的“童話咕咚”、“白暨豚五拼圖”只有10萬,比同期“齊白石”小型張還低15萬。排在榜首的“辛未羊”,也只有同期“杜鵑花”小型張發行量的29%。由于早期小本票不受重視,其中不少被撕開流入郵政通信領域,因此其實際存世量,要遠遠低于發行量。2000年“小鯉魚跳龍門”再度亮相,發行量為347.33萬,較之前期有一定增加,但仍在合理范圍。可惜后續品種控制無序,到2006年“丙戌狗”,已增至533.1萬,明顯偏高,這多多少少影響到集郵者的情緒。前幾天高層銷毀的今年上半年7個品種,據傳“丙戌狗”本銷毀量較大,但高層公布的發行量究竟是印刷量還是存世量,郵人一直心存芥蒂,如果是存世量,為什么銷毀前公布的“丙戌狗”本與銷毀后公布的數量一致?如果是印刷量,那為什么又不予直接向社會說明?高層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么藥?這也是整個大盤遲遲不啟動的真正原因。
SB18“辛未羊”問世之前,小本票作為潛力品種,一直藏在深閨人未識,直到1995年,劉子輝才有慧眼以“沉睡的黑馬”向投資者推薦。其中最先掘起的是SBI“童話咕咚”,但真正發跡的,卻是SB2“白暨豚”。它起步于郵市冰河期的1995年。到1997年郵市高峰,已經從12元左右沖高到1000元以上,“白暨豚五拼圖”火箭式的竄到7000元一套,更有甚者,居然打出“萬元不是夢”的口號。也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繼續發行小本票的呼聲才越來越高,最終促使它中斷近10年后,再次躍出水面。小本票死而復生,也說明它已成為集郵大眾認同的形式,有良好的廣泛的群眾基礎。
目前小本票市價已大幅縮水,如第一階段的11個生肖品種,“辛酉雞”’從最高900元落至現在的320元,其余品種也紛紛從100元至幾百元之間,跌到現在的10幾元到100多元不等。“童話咕咚”和“白暨豚”,現價也只有1100元和200元。從收藏角度,從投資角度,小本票都已經到了“物有所值”的最佳介入階段。
小本票系列自出世以來,題材豐富,設計精美,婉如閨中女子,美麗動人,在郵票系列中別具一格,深受集郵者的喜愛。這次小本票沉睡了近十年,現在已開始蘇醒,從最近“雞”與“白暨豚五拼圖”本的聯袂上漲,已讓躍躍欲試的郵人再一次看到郵市重新生命的希望。
第一輪小本票有可能再次成為明年郵市領漲的領頭羊!
作者:玉鑒瓊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