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2006年11月,由于前期被炒新者和投機者熱炒上去的2006年發行的紀特新郵票(如“狗年”大小版、“民間燈彩”小版張等)遭遇公布的發行量比預期大的沉重打擊,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急壞了眾多的投機、炒新分子,也套牢了許多跟風、抬轎子的。一時之間,市場上2006年發行的新郵價格下滑、人氣低迷,無人敢于接盤。在這種情況下,投機分子和熱衷于炒新者好不容易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文房四寶”絲綢小版張,拼命進行忽悠。試圖指望它——這個沒有正規身份的“文房四寶”絲綢小版來救命。可是,凡是資深的郵壇人士都知道:今年發行的這款絲綢小版是沒有正規身份的“私生子”!何出此言,請看以下原因:
第一,它的發行目的是為了供應郵政部門各地的集郵公司在北京錢幣博覽會上專門銷售的非正規品種,因為它不是經過正常的發行渠道發行的,就連2006年年初預繳了100元的小版張預訂戶都不供應,而是由中國集郵總公司所屬的各級郵票公司在北京錢幣博覽會上獨家銷售,是一款身份不正的“私生子”!更是萬國郵政聯盟明文規定的有害郵品。
第二,發行量有貓膩,到底是50萬,還是90萬版?根據武漢郵壇資深評論家吳先生提供的消息判斷,這個品種的發行量可能高達90萬版以上(還不包括在北京錢幣博覽會上銷售的數量)。現在,各地的與集郵公司有種種關系的投機、炒作者(被市場俗稱“二鬼子”),抓住廣大市場人士目前“無新可炒”、又急于賺錢的迫切心情,大肆忽悠該品種,已經把這個出身不正的“私生子”炒上了百元的高位,筆者認為是非常危險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相信大家不會忘記歷次郵票錢幣博覽會發行的這種非正規渠道品種。其實,專為錢幣博覽會發行的非正規郵品,早已是慣例。最早始于1995年為在北京舉辦的郵票錢幣博覽會專門發行的“桂花”無齒小全張,作為當年唯一一款發行量低于百萬(據說為50萬枚)的東西,由于收藏品“物以稀為貴”的鐵律在它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所以,發行后被一度炒高到1200元以上;1996年的亞洲郵展又搞出了一個“世紀寶鼎”無齒小型張,發行當初被炒家忽悠到了150元的高位。可是,好景不長,現在呢?“桂花”無齒小全張跌到了140元、“世紀寶鼎”無齒小型張跌到了15元;第二次為郵票錢幣博覽會發行的非正規郵品,是“九龍壁”加字小型張,郵壇俗稱“三折子”。京城小本票四大主力中的第三個,“哥仨”都被三折子給“折”了進去。現在的小本票后來一蹶不振,與三折子的一蹶不振有直接關系,可見害人不淺。后來,又為在南京舉辦的錢幣博覽會又搞了個“奧運雙連小型張”,這也是錢幣博覽會第三套非正規品種。這個怪胎,也如同今年發行的絲質小版張一樣,發行時轟轟烈烈,后來一路跌破面值,死得更慘。2004年為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發行的“國旗國徽”不干膠小版張郵折,其發行售價為60元,上市之初的市場價格被炒上120元,成交非常活躍。但是,并未保持多久,其價格就開始持續下跌,最低時,跌得只剩下開盤價格的零頭!
綜上所述,這些專門為歷次郵票錢幣博覽會發行的非正規品種,雖然上市之初熱熱鬧鬧、紅極一時,但是,由于其身份受到質疑,失去廣泛的群眾收藏基礎,所以,在市場上無一例外的走出了“高開低走”的行情。這次非正規渠道發行的“文房四寶”絲綢小版張,目前近百元的價位,正處在被炒家熱炒的“風頭浪尖”上,不久將會大幅度回調滑落,如果盲目跟風追高,其結局必然是被高位“套牢”,因此,應該引起投資者的高度警惕。
作者:湯成光 文章來源: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