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郵政消息可謂接連不斷。先是組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批復的公布,再有國家郵政管理局即將掛牌的消息,又有郵資大幅上調。在這些消息面前,郵市卻是不容樂觀。本來對年底郵市寄予厚望的郵人,面對目前大多數新郵價格下跌的行情,也顯得一籌莫展。而在資深郵人看來,郵政體制改革,痛了郵政,痛在郵市,也痛了郵人。滿目秋景滿身痛,這郵市,還要不要再玩下去?許多參與者也如此感嘆。
郵政之痛在于郵政體制的改革。改革的實質是郵政監管機構和郵政公司分開。雖只是一個小小的“分”字,但對于郵政系統,卻是舊格局與新體制的重大變化。目前國家郵政管理局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已經塵埃落定,近期可望分別正式掛牌亮相。但新組建的管理局和公司究竟會如何運作?郵人普遍關心的郵票發行權究竟歸誰?這種種疑惑依然縈繞在郵人心頭。這種疑惑轉嫁到郵市上,便是郵人觀望、郵市行情低迷的現狀。所以說,郵政之痛給郵市帶來了痛苦,這種痛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郵政資費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說調整就調整了,而且調整的幅度高達50%。官方解釋十分明確,郵資調整的目的就是“為理順郵政資費結構,緩解郵政行業經營困難,促進郵政行業發展和郵政體制改革的深化。”
對于郵市,郵資調整本是件好事,1990年和1996年的兩次郵資調整,先后引發了1991年和1997年幾乎是“波瀾壯闊”的大行情。此次郵資調整,按常理,郵市也應該有些呼應,多少也會向上走一走。但非常遺憾,市場不漲反跌,就連敏感度最強的高面值郵票也沒有任何變化。為什么?郵市之痛,在于集郵者情緒的抵觸。因為郵資調整,對于集郵者而言,在沒有得到任何服務的情況下,卻每年要付出高出50%的投入。
其二,2007年新郵預訂的時間因郵資調整較往年有所推遲,但看其出臺的方法,依舊是照葫蘆畫瓢,沒有任何變化。官方介紹倒是有聲有色,洋洋灑灑列出了其中的8大變化。但細心研究,卻無法從中看到任何變動,最起碼看不到鼓舞人心的變動。
新郵預訂是郵票發行部門最原始的一著棋,在信息開放、市場開放、交易開放的時代,還試圖以計劃經濟的模式套住集郵者,自然不僅不會產生積極效果,反而還會把集郵者越推越遠。發行方堅守新郵預訂,集郵人拒絕預訂新郵,新郵尋求不到沉淀渠道,不得已,只好以打折形式賤賣。如此循環,郵市又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而這種痛苦在今年的新郵預訂上則表現到了極致。
其三,往年的新郵預訂期,郵市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揚行情。因為要吸引來年的新郵預訂者,郵票發行部門會動盡腦筋,想方設法把市場激活。今年由于郵政體制改革,發行方似乎顧不到這上面來。相比較而言,新郵預訂只是年度工作,是“小芝麻”。而政企分開,是郵政長遠之大事,是“大西瓜”。丟點小芝麻,無關緊要,而西瓜一松手,落到地上,就會摔成了無法收拾的爛西瓜。郵政之痛,對市場階段性不作為帶來了相應的痛苦。
郵政之痛以體制變動來表現,郵市之痛以行情下滑來描述。11月中旬10天,人氣平平淡淡,市場平平淡淡,成交平平淡淡,行情也平平淡淡。想從中找到一些亮點,真是難于上青天。前期在市場表現相對火熱的“奧運”系列,無論是不干膠系列,還是“會徽”和“吉祥物”,價格上都沒有變化,成交也只能用“稀薄”二字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