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中旬,又到一年一度的新郵預定日期。在往年,這是郵市行情向上走的階段,因為要吸引來年的新郵預訂者,郵票發行的決策部門,無論動什么樣的腦筋,也要把市場給炒一炒。有行情才能有熱度,有熱度才可能把集郵者口袋里的錢,先放進自己的口袋。但今年似乎沒有任何變化,11月中旬10天,人氣平平淡淡,市場平平淡淡,成交平平淡淡,行情自然也平平淡淡。想從中找到一些亮點,真如俗語所說,比登天還難。如果非要找,找到的,也只能兩眼淚汪汪。如“奧運”極限片,月初時還風風光光在300元附近,現在卻掉到185元以下了,跌幅接近40%。另一款極限片“長征”,市場一度高炒到110元以上,之后便嘩嘩嘩往下走,直落到65元左右。好在其它郵品雖有下跌,但跌幅微弱,勉強給參與者以一定信心。
為什么郵市會出現這種煩心局面?郵票發行方呢?他們不忙著攪熱市場,去干什么東東了?也怪他們,也不能怪他們。這一階段,郵票發行方實在顧不到許多了,他們正忙著自己的以“三定方案”為主要內容的郵政改革。好在國家郵政管理局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已經塵埃落定,馬軍勝和劉安東分任兩個機構的掌門人,可望在近期正式掛牌亮相。上行下效,各地郵政也都陷入郵政監管機構和郵政公司分開的事務性工作。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分”字,但對于郵政系統,卻是舊格局與新體制的重大變化。相比較而言,新郵預訂只是年度工作,是小芝麻。而政企分立,是郵政長遠之大事,是大西瓜。丟點小芝麻,無關緊要,對郵政影響不是太大。而西瓜一松手,落到地上,可就摔成了無法收拾的爛西瓜!
與此同時,郵政資費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說漲就漲上來了,而且漲的幅度高達50%。據官方解釋,郵資調整的目的,“是為理順郵政資費結構,緩解郵政行業經營困難,促進郵政行業發展和郵政體制改革的深化。”但細看之下,也有意思,此次郵資上調,只有兩個業務品種,一是平信,包括本埠和外埠,二是明信片郵資。而業務量相對較大的印刷品、包裹以及快遞等,卻沒有動。這與前期的一動百動,有很大的區別。為什么?原因也很簡單,其它業務都存在競爭風險,價格提得太高,業務就會大量流失。我國郵資的上調,是從1990年開始的,當年平信資費從0.08元調整為0.20元,1996年調至0.50元,1999年上調到0.80元,這次再次調至1.20元。前幾次郵資上調,都帶動了郵市行情的波動,尤其是1991年和1997年,幾乎可以用“波瀾壯闊”來形容。這一次的郵資上調,多少也算是亮點,按比例,郵市價格應該上漲一半。但非常遺憾,市場卻沒有做出任何反應。也許他們對郵資上調已經麻木?想想也合情合理,此次上調的品種,明信片無法對市場形成沖擊。而郵政的平信業務,已經萎縮到了極致,也構不成對高面值郵票的刺激。
11月17日開始辦理的新郵預訂,波瀾不驚,連郵票發行部們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據官方介紹,此次新郵預訂有8大變化,但集郵者從中看不到任何變動,最起碼沒有鼓動人心的變動。新郵預訂是郵票發行套在自己頭上的一根緊箍咒,在一個信息開放、市場開放、交易開放的時代,還想以計劃經濟的模式圈住消費者(非集郵者),可以說是最原始也是最蠢的經營理念。集郵人不去預訂新郵,新郵改變不了問世就打折的命運,發行方依舊頑固地堅守新郵預訂。市場面對的,始終是這個走不出的怪圈。一而再,再而三,它們也只選擇以行情下行的方式,來發泄自己內心的不滿。
2006年郵市,夏冬季節轉換太快,參與者幾乎沒有感覺到秋的涼意,就已經在冬的寒風中苦苦煎熬了。這種局面,無法不讓郵市心煩啦!
作者:張健初 文章來源: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