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從86年開始,首先是從國家統配計劃分配物資開刀,三大原材科(鋼材、木材、水泥)按照四六開,即40%計劃價格,60%市場價格,這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剛開始實施改革,習慣于計劃經濟的部門,對走向市場經濟還不適應,總迷戀于計劃分配的模式,說穿了,就是想拿價格低的物資,畢竟計劃物資比市場物資在價格上便宜50%左右。隨后糧油價格的放開,更是直接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切身利益,不習慣也是暫時的,只要手中有錢,隨時購買所需必需品總比憑號票供應優勢大些吧!一月半斤或一斤的豬肉票證又夠誰吃呢?況且國家實施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徹底改變舊的體制,改變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徹底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提高國民生產水平,增強國力。公有制經濟逐步向私有經濟轉化,大力發展個體經濟,改變現有經濟結構才是改革的初衷。中國改革近30年來,成效是顯著的,改革是成功的,雖然在改革的過程中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但總體趨勢是良好的,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實力的突飛猛進,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的作用,都證明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
國家郵政體制改革滯后于現在才動手,也是國家改革進程中的步驟之一,國家這么大,改革也是首次,沒有借鑒的地方,模著石頭過河,一方面要穩定,要安定團結,一方面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兩手都要硬,兩手都要抓,一步一個腳印,才會統籌兼顧到方方面面,各行各業。
郵政沒有實施改革前,政企合一的體制肯定存在相當大的弊端,吃大鍋飯,壟斷行業,貪污和腐敗的存在相當嚴重,一方面基層郵政艱難維持日常工作,虧空嚴重,一方面集郵公司胡作非為,肆意發行紀特郵票,不顧社會的承受力和群眾利益的損害,長期深幅拋售打折郵票,把紀特郵票的發行作為任務目標下達,同時在業務上限制郵票的廣泛使用,混亂的管理造成了混亂的局面,無以數計的國有資產流失,滾入了郵政行業貪官污吏的腰包,廟子窮了,方丈富有,老百姓苦了,體制存在行為,群眾向誰傾訴。人大代表三次為民申訴,至今市場如何,不是有目共睹嗎?
國家對郵政體制實施改革,雖然時間滯后了一點,但改總比不改好,政企合一的格局,老百姓實在撐不下去了,無數打折郵票壓在群眾手里,社會不勘重負,郵票又不讓放開用,又不能當飯吃,捏在手上,何時才有出路呀?所以,郵政體制改革一定要進行下去,還要越改越好,政企分離后的國家郵政,一是國家郵政管理局,一是國有大型企業的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一分為二,職責不同了,分工也不同了。政府職能總要代表政府,企業行為總要自負贏虧、自主經營、自謀出路、自謀發展,國家不可能再為企業的虧損買單,雖然現在是壟斷經營,還用老一套戲弄消費者,現在是企業了,企業總有企業的運作模式,公開、公平、公正的開展市場競爭,總得辦理營業執照,不按章程辦事,再坑害老百姓,再不讓消費者廣泛使用郵票,總有替消費者申冤的地方。
分離后的國家郵政管理局,作為政府行為,總得以人為本,充分履行好自己的職能,搞好郵票管理,搞好行業監管,拿出切實有效的措施,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督促郵政集團公司全方位的在郵政窗口廣泛使用郵票,杜絕打折郵票的再度發生。規范和大力發展集郵文化,把中國集郵市場推向一個嶄新的高潮,保持和穩定集郵郵票的價值,尊重郵票的屬性,讓全社會都來關注集郵,投資郵票,收藏郵票,掀起群眾性收藏郵票的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