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中國郵政改革進程,一個新的大型中央企業即將浮出水面——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下稱中郵集團)。其組建方案不久前得到國務院批復,組建序幕由此正式拉開。
11月13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財經》雜志報道,中郵集團的孕育從一開始就顯得與其他央企有所不同。根據國務院對中郵集團組建方案的批復,組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而不是《公司法》;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進行資產監管的,是財政部而不是國資委;中郵集團暫不與其行業主管部門脫鉤,仍由國家郵政局進行行業管理;集團公司為完成國家任務所需資源和生產經營條件,凡屬國家統一配置范圍內的,均在國家相應計劃中單列,并由集團公司統一組織實施。
《財經》記者并獲知,中郵集團屬副部級央企,“一把手”將由中組部任命,其人選目前中組部已經考察完畢,待正式確定。
根據組建方案,中郵集團公司作為國家授權投資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的試點,對其全資企業、控股企業和參股企業的國有資產和國有股權行使出資人權利。各省郵政局和原國家郵政局直屬單位的經營性凈資產,將上劃作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的國有資本。
對此,財政部建設司一位官員對《財經》記者解釋說,“上劃地方資產”其實是一種內部運作,在操作上并無障礙。“按照產權關系講,各省級郵政局和國家郵政局是平級的。為了理順產權關系,需要由目前的國家郵政局把各省省級郵政局的國有經營性凈資產上劃,統一集中到總部,再以中郵集團的名義投資到各個省局。”也就是說,各省的郵政公司將作為中郵集團公司投資的子公司。
這位官員透露,中郵集團公司將先實行“母子公司”體制,條件成熟后向總分公司過渡。他解釋,這涉及總公司對子公司控制力的問題。因為母子公司的產權關系相對比較松散,有利于總公司按照集團戰略需要,彌補集團公司內部的虧損。
目前,整個郵政系統內部正在進行清產核資,其結果將成為建立母子公司產權紐帶、產權界定的依據,也是推進郵政企業資產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
對于中郵集團的組建,國務院的批復文件還特意強調了一個原則,即“郵政普遍服務虧損由國家財政補貼”。由此,中郵集團公司作為“郵老大”,普遍服務業務和競爭性業務是否分拆、如何分拆,則備受業內關注。
“分拆將是下一步的工作,目前首要工作是組建。下一步要以產權關系為紐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進而使郵政集團運營公司化,即‘組建物流、速遞、電子商務等專業公司,實行專業化經營’。”財政部官員告訴《財經》記者。
另據財政部有關人士透露,要“爭取在年內完成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組建”。郵政儲蓄是中郵集團公司的經營業務之一。按照國務院確定的郵政改革方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是由中郵集團公司控股或全資擁有的子公司,其行業監管部門是中國銀監會。
目前,對于郵政專營范圍、普遍服務的補償機制等焦點問題,業內均在焦急等待國家政策予以確定。據悉,財政部正在建立普遍服務補償機制,但其具體情況、盈利業務對于普遍服務的交*補貼是否繼續等問題,財政部經濟建設司有關人士表示均有待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