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國膠被市場錯殺,是指它的價格被嚴重低估扭曲,沒能反映其真實的內在價值與巨大的未來需求。下面談到的一個早期紅色龍頭,即生肖小本票龍頭雞本,則是被實實在在的,大規模的,長期的屠殺了。殺戮雞本是通過三個方式來進行的:信銷,打孔,拼版。
與其他早期JT票一樣,雞本問世后被大量郵政消耗,但雞本的發行量較少,甚至低于同期的小型張。小型張是供集郵者收藏的,信銷很少,除去發行后制作首日封等少量消耗,存世量與發行量相差無幾。梅蘭芳小型張的珍稀,是由于經歷文革特殊時期,被“破四舊”大量破壞所致。早期小本票發行后,郵人對之認識不足,收藏意識淡漠,小本票方便用郵的基本屬性得到充分體現,我的冊子里就有一些單向無齒信銷票與殘缺不全的早期小本票。
發行后不久,雞本單枚票價格便低于版票雞票價格,郵壇做假高手有了用武之地,其中出自北京著名“某某齋”的雞本拼接的雞版,手段高超,不仔細辨別,幾可亂真。究竟有多少雞本被被嫁接過去,天知道。版票雞發行量931萬枚,雞本發行量61.65萬本,每本含12枚雞票,合740萬枚。發行量少的往發行量多的那邊跑,也算個郵壇新鮮事。
畢竟雞本拼接雞版技術含量極高,一般人做不到,而且整張雞版不如方連和單枚票走得快,更多的雞本,則是通過上下打上齒孔的渠道,跑到版票雞那邊去了。遺憾的是打孔工作不是郵政官方完成,而是民間土作坊里搞出來的。我了解了一下,上個世紀80年代過來的集郵者,冊子里有雞本的不多,但幾乎人人都有雞本變造的雞方連或者單枚票,其中少數是自己加工的,老鐘是用大頭針挑成的,老苗是用圓珠筆芯壓成的;更多的,則是貪圖便宜,從郵商那里買回來的(我就是)。郵人將雞本變造的雞票稱之為母雞或者瘟雞。這些母瘟雞們既妨礙雞票的增值,反過來又損害了雞本自身形象,可謂兩敗俱傷——但雞本越來越少,卻是不爭的事實。
經過20多年的“銷毀”,發行量61.65萬本的雞本,究竟還能殘留多少呢?這是一個謎。保守估計,雞本存世量不超過15萬本,場內小本票專營戶估算,雞本存世量可能1/10都不到,市場流通量不足5000本。
不好意思,寫著寫著,就超過800字了,耽誤讀者時間了。打住!關于雞本集藏投資價值與集郵美學價值的話題,以后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