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大多數(shù)集郵愛好者收集的都是當?shù)剜]票,同樣,中國人以收集國內郵為主。而記者日前在滬上兩大外郵市場———靜工郵市和云洲郵市上看到,本市外國郵票市場漸漸升溫。據(jù)了解,本市郵友中約有10%是從事外郵收集的。在本國郵票相對疲軟的郵市上,投資者不妨注意一下外郵帶來的機會。
價格低選擇多
據(jù)云洲郵市主管、徐匯區(qū)集郵協(xié)會副秘書長陸寶根介紹說,由于外票進口權和經(jīng)營權問題至今充滿問號,當前外票貨源主要由民營、個體的攤位供應,為集郵者調劑余缺。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中外郵友通過網(wǎng)絡互通有無,大大增加了市場貨源,促進外郵市場繁榮。此外,業(yè)內人士正在通過各種新渠道增加市場貨源,如最近有一個商人在美國通過拍賣收集了大量當?shù)剜]票,帶到上海市場。隨著集郵市場更加開放,相信集郵者會有越來越多的自由選擇和發(fā)展空間。
陸秘書長還介紹說,與國內郵票相比,外郵收藏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首先,題材內容更豐富,花花綠綠的外國郵票是許多集郵者的最愛;其次是便宜,民間交流主要目的是互通有無,并不注重等價交換。因此,可以說上海是當今世界上外國郵票最便宜的地方之一。許多老外需要老撾、柬埔寨等國的郵品,并不與當?shù)芈?lián)系,而常常通過上海市場獲得。外國發(fā)行的新郵在滬上一般也按面值貨幣換算成人民幣打八五折銷售。
業(yè)內人士認為,組成一套好的郵集的要素主要包括:構思精巧,品種數(shù)量豐富,票、封、片收藏三管齊下,包含一些重要的珍郵。
機會俯拾皆是
與緊緊圍繞發(fā)行量做文章的中國郵票相比,外郵市場似乎更具活力,充滿了機遇和挑戰(zhàn)。專題化的發(fā)展趨勢,也使得收藏充滿了個性化因素。每個人有著獨一無二的生活經(jīng)歷,就會有獨一無二的收藏。在外郵收藏中,只要你肯開動腦筋,機會俯拾皆是。如“諾貝爾獎”、“世界音樂史”、“工業(yè)革命二百周年”等郵集都曾在郵展上獲得大獎。
以“諾貝爾獎”郵集為例,收藏者不但收藏了與“諾貝爾獎”有關的郵品,還獨具慧眼地給當時尚在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寄信,獲得他們在明信片上的簽名。隨著歲月的流逝,獲獎者陸續(xù)過世,藏品成了孤品,這就使得他的收藏與眾不同,價值頓升。
收藏外郵,在以余錢找娛樂的同時,用郵品編寫一部世界性的專題百科全書,而說不定哪一天,這部世界性的百科全書就會不知不覺地變成一大筆財富。
投資還需知識
參與外票收集,第一步就是要買一本scott目錄或其中譯本《中華世界郵票目錄》,了解各國發(fā)行的郵票的詳細內容和價格。因為市場價格是參照scott目錄價格定的,一般是目錄標價的40%-60%。此外,還要注意積累知識,最好學一點英語。
在外郵選擇上,業(yè)內人士建議,初入外郵市場的投資者,盡量選擇商業(yè)性較低的國家發(fā)行的郵票。如摩洛哥和法國的郵票,在外郵市場上聲譽較佳。其中,摩洛哥郵票以嚴格控制發(fā)行數(shù)量,題材好,印刷精美而著稱。此外,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蘇聯(lián)票,法國殖民地時期的達荷美(今非洲貝寧)票也受到市場的青睞。
作者:任薇薇 文章來源:新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