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市與股市比,股市是郵市的小弟弟。郵市在1983年就初具規模,股市的誕生比郵市晚7年。但在投資操作上,郵市老大哥卻是向股市小弟弟學習的。到后來,郵市幾乎完全承襲了股市的一套——炒。
“天上不會掉餡餅”,“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些妙語佳句,不知用多少人的汗水和淚水換取的歷史經驗,常常被許多人忘得一干二凈。2000年股市升了700點,升幅在80%以上,而國民經濟只增長了8%,其以后長期大幅回檔調整是不可避免的。股市里炒作的泡沫成分和投機性顯現得太明白不過了。
郵市里的炒作具有同樣的性質。炒作起來的價格決不是物有所值的那種值,是遲早要回調的。依靠的是投資或投機資金而不是集郵者的消費資金催發的行情,是虛漲的行情、透支的行情,升必有降,大起必有大落。投資者買入郵品,目的不是為了收藏,而是為了賺錢,總有一天要出貨變現了結。
物以稀為貴。存世量減少和集郵隊伍的壯大,都會對供求矛盾作出真實而積極的反應,都對“僧多粥少”狀態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如果把集郵品比作粥,投資者的要和集郵者的要,表現現象都是求,而實際上,集郵者是為了“吃”,投資者是為了“倒”。應該指出的是現在投資者手中的郵票品(新、次新品)也許比在集郵者手中的要多的多,大家都在期盼大行情賺錢解套。
判斷郵市行情,很多人學會了股市的一套,依據的是什么基本面、政策面、資金面、人氣面、技術面,可惜的是往往有人忽略了根本條件,即集郵隊伍的現狀和物以稀為貴之原則。如有人看好后市,用炒作術語講叫看多,而且是大多特多,甚至預言新潮將超過1997年,為什么?講理由時卻不提集郵事業是否回升,回升到什么程度。集郵事業是集郵市場的基石,集郵市場行情的好壞,怎么可以和集郵者的需求脫勾呢?
當前,老票品走勢不錯,炒新得到了一定遏制。老郵品擺脫炒新的羈絆,不管新的熱門品種是漲還是跌,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也許這就是郵市健康發展的方向,是新市場的雛形。不過對炒新的卷土重來,人們必須有足夠的警惕性,畢竟市場里的炒風還沒有“斬草除根”,想做莊炒一場、賭一把、賺一筆的大有人在,也很有土壤。現在有的老票品的快速持續走高,是不是也該作出具體分析呢。
“物以稀為貴”,生成于不經意之中,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炒的結果和報應是泡沫的積聚,是回調。炒,能炒出短時的“貴”來,卻炒不出真實的“稀”來。為了集郵市場的健康發展,炒新不該,炒次新也不該,炒老的還是不該。在郵政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會有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發生,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不健康的,人們應多加分析和研究,保持清醒和理智總比盲目及附和要好。例如,有實力的大戶、機構,大力吸納某些某種老品,囤積居奇,這該怎么看待呢?
來源:中國藝術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