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新就要落幕了 鄂仁
從1991年到2005年,15年來,中國郵市一直陷入逢新必炒、每炒必套,炒一個丟一個的無限循環怪圈,局外人似乎看不懂,局內人卻樂此不倦。
每當新郵發行,必有二傳郵商設局,開出高于面值數倍的“期貨價”,然后就是拉高、猛炒、砸盤、打低或者使之打折,過些時或者年底再從郵市低價補進集郵公司的庫房,這就是炒新者為何喜愛成包成封、成盒的“搬運”的實質。無論是2002年的短腿郵品,還是2003年的量小小版張,都是炒新者“傳銷”的最佳物品。一盒面值19.2元的猴大版,原封不動在郵市走一遭,經過莊家以對敲假成交拉高幾次,就變成138元,高于面值6倍。莊家在100元時,全部砸盤放光,把它們打壓到50元,其間50元的利潤,分肥給各傳銷的一傳二傳三傳等等,被套的郵人便只好等到下輩子解套。15天——100天,他們就會換一個新品種,再度坑人。中小郵商和散戶就這樣一批批被套下去,郵人一批批被嚇走或氣走,少數人就這樣一批批先富起來,中國的郵市也就這樣一天天走向完結。
無情最是傳銷者,一塊石頭,一座墳墓,或者一塊寶石,他們都可以吹出天價,傳銷完畢后再打入地獄。郵市上的炒新者,不管什么品種,只要能賺錢、騙錢,照傳照炒不誤。
郵市的拉高炒新,與同新郵面世即打折一樣,違背了郵政關于半年內新郵按面值出售的規定,是主管部門的嚴重失職,是對世界各國郵市公平交易、合理升值游戲規則的強力破壞,是對集郵投資者的一種財產掠奪,是強加給集郵者、收藏者的精神折磨。如今,投資者或投機者有限的資金已經基本被套牢,集郵者也通過十多年的慘痛教訓有意回避風險,遠離市場和炒新,因此,指望炒作維系行情和郵市繁榮,是不現實的,炒作行情的郵市崩盤也是必然的。
《集郵博覽》200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