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海城市軌道交通的“名片”———地鐵紀念卡,幾年前曾刮過一陣搶購風,但現在又逐漸沉寂下來
記者 顧國泉
眼下,上海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又進入一個新的高潮,而被稱為軌道交通標志性的“名片”———地鐵紀念卡,在目前收藏市場上到底呈現怎樣的景象,是火爆?還是冷清?但據記者實地觀察和采訪調查,得出的結論是:不溫不火。盡管前幾年刮過一陣地鐵卡搶購風,但從總體來看,地鐵卡收藏并沒有像有人所預測的那樣異常火熱。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情況呢?為此,記者采訪有關行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討。
制作發行亟待統一
從外部情況來看,由于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比較滯后,有不少大城市仍處于在建中或者還沒有這一建設項目,因此人們對地鐵或輕軌的概念和印象不是很明顯,從而對地鐵卡、地鐵票之類的收藏品難以有興趣。這在客觀上制約了地鐵卡收藏市場的規模性和影響力。當然,隨著像廣州、深圳以及南京、沈陽等城市地鐵的通車或即將建成,地鐵卡收藏隊伍會逐漸擴大,其收藏格局也會形成一定氣候,但這需要較長的時間。
從內部方面來看,盡管地鐵卡或地鐵票在上海、北京、廣州和深圳等城市,由地鐵管理部門進行設計、制作和發行,尤其像上海從1994年就開始發行地鐵磁卡并形成一定的規模,但上述這些城市在地鐵卡制作款式、價格制定、發行渠道等方面沒有形成合力,也就是說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要求,因而造成了難以互動、流通的局面。我們說,收藏市場一定要有流通,否則不會形成相當規模的市場格局。
另外,記者還了解到,有地鐵的城市至今在地鐵卡制式上還未確定統一的標準。換句話說,你手持的地鐵卡只能在本地使用而不能通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收藏隊伍的擴大。
活動平臺盡快搭建
從長遠來看,上海地鐵卡收藏前景是相當看好的。這是記者采訪一些地鐵卡收藏研究人士時,他們所表達的一致看法和共識。但其中有些行家對目前狀況談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像較早涉足地鐵卡領域的如意先生就認為,地鐵卡發行部門應該多搞些收藏聯誼活動,讓大家在互動平臺中多交流、多溝通,并且為制作、發行機構出謀劃策,共同營造收藏市場的良好氛圍和環境。如意對去年4月份舉辦的“首屆上海地鐵卡暨卡通作品展覽”較為贊賞,希望主辦方上海地鐵旅游文化公司能再接再厲,繼續創新,并搭建一個更寬廣、更互動的交流平臺,讓收藏者享受到地鐵文化所帶來的樂趣和韻味。
不過,在收藏組織方面上還留下不少空白。據記者了解,到目前為止,上海還沒有一個類似于地鐵卡收藏協會的民間團體,只有一些自發的、不公開的收藏研究群體。因此有行家呼吁,有關民政部門能否審議、批準成立這一地鐵卡收藏協會。或許一旦成立這種收藏民間組織,能為地鐵卡收藏市場帶來發展的契機。
挖掘潛力刻不容緩
“上海地鐵卡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突破,必須要尋找全新的切入點、全新的思維模式和新的激情。”這是另一位地鐵卡研究資深人士殷敏所表示的。他認為,上海地鐵卡還有很多潛力可深入挖掘。就拿“電影廣告卡”系列來說,要努力將這一“星星之火”,逐漸“燎原”到其他板塊,這樣的話,系列卡的發展前景就較為樂觀。談到具體操作時,他認為,一方面可以對現有的“電影廣告卡”系列進行分類,根據不同的電影發行公司或影院進行重組,分設成幾個不同的新的板塊;另一方面,對一些發行量小、存世量少的品種予以有意識、有步驟地收藏,使之成為新的龍頭品種。殷敏對收藏的宏觀意識方面有自己的獨到看法,他覺得應參照香港、新加坡、臺灣等地的地鐵卡行情運作模式,凸顯具有我國民族特色題材的如“四大古典名著”的旺盛生命力。
既是公安警官、又是地鐵卡愛好者的張建平先生,對地鐵卡收藏市場提出了有利于發展的獨到之見。他感到目前在發行方面有些不足之處,最主要是發行套數過多、發行時間過密,令收藏者有應接不暇之感,同時也讓不少人感到難以承受。看得出,發行機構是當一種任務來完成。他認為,要避免像郵票發行那樣過多過濫的局面。另外,在選題上不夠嚴謹和慎重,如“世界珍稀動物”系列由于選題上的問題,因此很難得到收藏者的青睞。他還對“電影廣告卡”系列的選題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應嚴格把關,反復推敲,盡量入選一些世界優秀電影,而不是隨便挑一部電影,就可以登上地鐵卡。張先生這番意見,對完善和發展地鐵卡收藏領域應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