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票帶動大盤 郵市絕地反擊 李國慶
回首過去的若干年,再仔細檢視一遍郵票價格的起起落落的軌跡,集郵者或許不得不承認,是悄然流逝的時光為郵市的向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記得2000年,郵票社出售一枚紀94M “梅蘭芳”小型張不過16000元而已,T46“庚申猴”票則在1250元這個1997年以來的歷史最低價上徘徊,而今年3月26日,其最新郵市成交價分別是35000元和1900元,類似這樣的例子并非個案,而是不勝枚舉。如老紀特、“文”編號、JT票、年冊,平均漲幅較之2005年初,大約超過了20%至30%,很多品種甚至超過了50%整版“庚申猴”票的價格突破了15萬元大關。而且集郵者幾乎在一夜之間發現,很多郵品都在缺貨,不好買了,今天不買等過幾天再問,價格就已經漲了。我們也只有回顧歷史,才能夠清楚地看到價格走勢的變動細節,郵市就是在這樣一點一滴的細微變動之中走出低谷進入上升通道的。
在眼下眾多郵評文章中,大家用的最多的還是“反彈”這個詞,其實這次反彈不能稱其為“反彈”,因為反彈這個詞早已不足以說明這樣行情的性質和特點。反彈,給人感覺總是暫時性的漲價,像彈簧一樣,彈起來還要落下去。這樣不好,行情起來了,還是應該多愛護,多珍惜,這畢竟是各個方面多年努力的結果啊!
如果非要總結一下這個階段行情變動的特點,那么有以下幾點值得大家注意。
一是價格上漲的力量首次來自收藏的推動,而絕非炒作的推動。在1997年至今大大小小的反彈行情中,幾乎每次都是由于炒作一些新的郵品,使得價格出現局部的上揚,有時甚至大幅度上揚,如2000年的“春節”小版張,2000年的“奧運會”雙連張,2003年的“抗擊非典”小版票,2004年的“甲申猴”全張票,2005年的“乙酉雞”全張票,都是以點帶面,試圖在個別品種上尋求突破,但是往往事與愿違,功虧一簣。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人們都在關心這些熱門新品的價格走勢,而忽視了郵市的基本面的細微變化,這就是來自收藏的力量。還是應著那句老話,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那些存世量稀少、設計精美、群眾喜歡的老郵品這么多年來一直在不斷地被消化、被吸收、被沉淀,一旦爆發,其力量著實是勢不可擋,它們可以說與炒作無關,又沒有集郵公司放貨的擔心,所以價格是只漲不跌,其勢如虹。
二是集郵者和投資者的購買力較之前些年有了大大提高,對中高檔的郵品需求量很大。還是要感謝持續深人的改革開放之所賜,老百姓的經濟實力在最近這些年有了明顯的提高,筆者在經營中發現,越是中高檔的郵品,則越是受青睞。這里的原因有三,簡單地說,一是作為集郵者來說,低檔郵品該買的早就買了,中高檔郵品到了補缺的高峰期;二是作為投資者來說,經過大浪淘沙,大家也終于明白了,投資中高檔的郵品收益穩定,風險很低;三是禮品市場的迅速擴張對中高檔郵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關于這一點要單獨闡述。
三是除了郵品,錢幣市場的漲勢更是毫不遜色。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第三版幣中的“背綠水印”,2005年8月不過1300元,現在的最新價為3800元,這個品種現在已經成為錢幣市場上的風向標,它的走勢也同時決定著第三版人民幣的價格高低和收藏難度。第一和第二版人民幣中的幾乎所有品種都漲了30%至50%,而且其中一些珍貴品種如“3元井岡山”、“1953年的5元各族人民”、“大10元工農像”等,是經常缺貨,供不應求。流通紀念幣中的“建行”也一直是只漲不跌,現在已經在1300元以上了。
四是剛才提到的禮品市場的迅速擴張對中高檔郵品的需求現象,不得不單獨說一說。現在全國最大的郵幣卡市場仍是北京的萬家馬甸郵市,有關郵幣卡的禮品市場也在這里,只見每天是車水馬龍,人流不息,每逢節假日則更是交易火暴。一些頭腦精明的江浙人制作了大量的禮品包裝,直接帶動了禮品市場的繁榮。他們將一些有關聯的,有時也將一些毫無關聯的郵品組合在一起,再裝進一個漂亮的禮品袋中,就能賣出一個好價錢。在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每年在禮品上的消費量十分驚人。筆者的一個同行,一年下來僅禮品一項,營業額就達數千萬元,利潤數百萬元。當年手提肩抗、東躲西藏、號稱“打不散的游擊隊”的郵商形象,現在早已被寶馬香車取代了。當然,禮品的需求急劇擴大,直接帶動了對郵品的購買量,使得郵品的價格節節攀升,水漲船高的道理在這里得到極其鮮明的闡釋。
總之,經過八年的苦苦等候,集郵者、收藏者和投資者終于等到了曙光,郵票市場在一天一天真實地轉好,這一次的腳步是堅定不移的,是結結實實的,因為這次的行情是集郵者帶來的,是集郵者給的,是集郵者說了算,所以也是不可逆轉的。
中國集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