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漲跌 萬國
在這個乍暖還寒的季節里,郵市并沒有像過去的三個月那樣一往無前,而是步入了調整期,許多品種紛紛跌落,于是有人形容為“節前節后兩重天”,有漲有跌本是市場規律,無可厚非,但如何理性地看待郵市的漲跌,對于普通集郵者而言,就顯得格外重要。
首先,我國的郵市基本上就是政策市。多年來,新政策的每次出臺都似乎牽動著郵市的每一根神經,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次也不例外。從去年的“封庫”、“縮量”,到新郵銷售的“預訂與零售并舉”;從由眾多媒體參加的新聞通氣會到國家郵政局召開的全國縣級以上郵政局長會議,再到國家郵政局有關領導專程看望全國人大代表楊先龍,與人大代表共商集郵發展……政策性利好紛至沓來,接踵而至,無不傳遞著這樣的信息,郵政整頓集郵市場這回是要動真格的了。擠干預訂水分,封庫銷毀減負,建立監控系統,發揮社會力量,嚴懲違軌行為,調整經營模式,不求短期效益,解決新郵窗口供應,制止炒新行為,公布歷次銷毀清單等等,春風化雨潤人心,如此重大舉措不僅給予集郵者和投資者以信心和力量,也無疑給郵市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當然形成一波大的市場行情也在情理之中。不過,政策的執行需要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往往真正帶給市場的是滯后效應,不是由你紙上談兵說得多么動聽,關鍵還是要看如何行動,后續政策和措施能否跟上,實施是否令人滿意等,否則,郵市掀起的漣漪會很快平靜,聚集的人氣也會馬上消失,因此,制度并不能保證一切,政策的刺激和托市也只能是暫時的,而不能是長久的,郵市在此基礎上回落也不可避免。一切才剛剛開始,郵市的全面復蘇還有待時日,而如何建立長效機制,保證郵市循序漸進的發展,無疑是擺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其次,郵市“炒新”依然存在,在郵票發行體制沒有徹底改革與轉變以前,炒新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在為期三個月的行情中,炒新依舊我行我素,并成為市場的主基調:人見人愛的“奧運”系列小版張,猶如“三駕馬車”,撒了歡兒地一路狂奔;傳統的生肖“丙戌狗”大小版張,也不甘示弱,演繹了一場完美的“瑞犬旺財”;就連“全國取消農業稅”這樣設計平平的郵票,也因為郵折里有大版票,一下子就“一步到位”,高處不勝寒。在這一輪“擊鼓傳花”的過程中,有多少公司和個人因炒新賺得個盆滿缽溢,又有多少追風者成為套牢一族,只有參與者自己知道,個中滋味值得品嘗、把玩。“炒新”是把雙刃劍,炒亂了市場,也傷害了自己,更重要的是提前預支和榨取了利潤,此后想再翻身一定是難上加難。而在此次行情中,一些可喜的現象并沒有被炒新所掩蓋,頗令集郵者感到欣慰。被稱為郵市風向標的“庚申猴”突破了歷史最高價,并引領著“老票”一步一個臺階;長期深度打折的編年小型張正逐步回升,又向面值靠近了一步;跌破售價的紀念郵資封片、特種郵資片和后期小本票都整體抬高了低部……標志著郵市春天的即將來臨。
多年來,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集郵者無疑是真正的鐵桿郵迷,對于郵市的漲跌,他們完全有了心理承受能力,郵品的漲升,他們當然喜上眉梢,物有所值,表明自己集郵的選擇沒有錯;而郵品的跌落,他們也不氣餒,欣賞為主,且來日方長。漲與跌,手中僅有的郵品,數量有限,珍藏還不夠,哪還有多余去市場折騰。因此,平和的心態,也就成就了多年的愛好。其實,郵市是特殊的市場,郵票是特殊的商品,中外的歷史經驗都表明,郵市非暴利市場,除了錯體、變體郵票,一般郵票的升漲是長期的、平穩的、持續的,不可能暴漲,大漲,否則,是不健康的、危險的,因此,政策也好,炒新也罷,對于集郵者而言,理性地看郵市的漲跌是十分必要的。
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