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明信片15個年頭了,從1984年到現在發行的全部明信片我手頭都有。”蔡鋼亮,晉江人,年紀不到30歲,卻“盯”上了明信片,只要郵局有新出的“片子”,他就據為己有。
蔡鋼亮的家全然不像一個搞收藏居住的。“我的收藏愛好很廣,郵票、古錢幣和明信片,不過我收藏明信片的故事最多。”
1991年的時候,蔡鋼亮是個狂熱的集郵愛好者。一次他去晉江當地的郵政局買《水滸傳》的郵票,工作人員說要搭售兩張賦有郵資的明信片。
蔡鋼亮當時很惱火,但等工作人員拿出明信片的時候,他的眼睛突然為之一亮,一張信封大小的東西上,賦有那么精美的圖畫,還有一張別致的郵票,那不也是一種形式的集郵收藏嗎?
“同志,麻煩你把剩下的都拿來看一下。”他對工作人員說,那時的郵資明信片是0.3元一張,蔡鋼亮一口氣買了上百元,把郵局的工作人員著實嚇了一跳。
蔡鋼亮說,當時只是覺得郵資明信片像郵票一樣有收藏價值,還不知道它也具有經濟價值。他從自己收藏的明信片中挑了一張寄給一位遠在上海的朋友,誰知朋友收到明信片后告訴他,那種明信片在上海的郵市特別受歡迎,有多少寄到上海都能高價賣掉。
“你們還剩多少明信片呀?我全包了。”蔡鋼亮急忙跑到搭售郵資明信片的郵政局里,把郵局的人嚇了一跳,人家還友情提醒他寄明信片的季節已經過了。
蔡鋼亮早年也在郵政部門工作,熟悉全國各地郵市的情況。后來又做了業務員,可以經常穿梭于北京和上海這樣大的集郵市場。為了補齊國家發行的160多種郵資片,他還時常跑到廣州和深圳等地的各大郵市去淘明信片。
有一次,蔡鋼亮跑到廣州天河附近的大集郵市場去找明信片,居然什么都沒找到。他又跑到應元路附近的小集郵市場里,居然看到了自己想要的明信片,并且老板還不知道那種明信片的價值,把它混雜在其他明信片中,蔡鋼亮以極低的價格買進了100多張,狂賺了一筆。
蔡鋼亮說,收藏明信片不單單是為了收藏的愛好,還要追求一定的經濟價值。“不管多么有價值的明信片,如果它的市面價值能帶來我滿意的經濟效益,我會毫不猶豫地把它出手,以獲得資金買進更多的明信片,期待收藏到更有價值的。”
來源:東南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