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難得在農村能夠唱上一臺大戲,所以,每逢有戲自然是觀者眾。雖然不大的鄉鎮戲院,因為戲的票價適中,一般也就是幾角錢不等,老百姓能夠接受,自然戲院也就觀眾滿座。如此是觀眾樂在其中,承辦方也因為可觀的利潤而樂得欣慰快活。
可是,有一次事情卻發生了變化。原來,承辦方請來了當時名噪一方角兒,把戲票的票價由原來的幾角錢上漲到幾元錢,幾乎上漲了十倍。結果是意背愿違,幾乎諾大的一個戲院沒有了觀眾。很多想看戲的群眾,都在戲院外面排徊,在高昂的票價面前止步。因為在當時幾元錢的票價可以讓一個普通老百姓吃上幾天,自然老百姓就不答應了。不答應的唯一辦法就是不看戲,因為幾元的高價已經超越了老百姓的消費心理。再好的戲也沒有觀眾,沒有觀眾的戲最終是不能演下去,演了也沒有意義。
結果大家可想而知,承辦方因為自身的利益,為了使這場戲演下去,把票價又降回到原來的兒角錢,老百姓這才樂意掏自己的錢包,一飽戲隱。
那么,目前我們的新郵發行方是不是也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在奧運題材發行前就大造聲勢,放出小道消息,故意把奧運這一題材的郵票說得天花亂墜,其意為“引君入甕”。發行方借助奧運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發行《會徽版票》200萬版的發行量;《吉祥物版票》750萬版的發行量;《會徽與吉祥物不干膠小版》550萬版的發行量,版式發行混亂,普版、小版、不干膠、倒計時封等一系列的新郵充盈到市場,使市場演繹著奧運專場,瘋狂的炒作在市場形成一股惡風暴雨,形成市場上的一種虛漲,市場上的其他郵票一下子沒有了市場,唯奧運是瞻。
在奧運題材發行諸多品種的同時,郵票發行方無視目前郵票市場的現實,無視集郵愛好者已經由原來的2000萬到現在的不足200萬這個現實,無視集由愛好者的利益,覺得奧運這臺大戲必然會為自身贏來更大的利潤,老百姓的錢會掏出來投資到奧運題材上,所以郵票發行方再次發行了天量郵票,幾個億的市值新郵奧運,難道這個市場有能力接受嗎?不能接受,因為目前的郵市已經沒有了這個能力。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發行8000多萬的量,發行面值為50元、銷售價為百元以上的金箔小型張,多么好的題材,多么好的一臺臺大戲,最終還不是因為發行方的利益驅使而成為垃圾品、打折貨。
所以說,即使是好戲,也未必有人喝彩。因為利益行為使奧運這臺好戲沒有了觀眾,奧運的發行沒有度,過頭了,市場已經不是90年代的高潮時代,已經超過了市場投資者的承受能力。不能說絕對沒有觀眾,起碼是大部分觀眾只是在場外徘徊觀看。盡管市場奧運風瘋狂炒作,而真正投入到市場的集郵愛好者、郵商只是鳳毛麟角,只是極少數的常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郵商在上演“擊鼓傳花”的老掉牙的游戲。只有零星的投資者在市場不甘寂寞地和炒新者共舞。
是好戲自然有觀眾,但好戲必須建立在雙方接受的基礎之上,建立在一種友好和諧的基礎之上,如果僅僅建立一已之私愿望之上,那么“好戲”就未必有人觀看,就未必有人喝彩。如果郵政當局能夠迷途知返,能夠在郵政窗口銷售6個月以后把庫存郵票銷毀,奧運好戲才會唱出更加精彩的音符,參與奧運的投資者都在關注著。我們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