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年票的發行即將踏入第15個年頭,在過去的14年間,編年票的市場形象并不佳,絕大多數品種在郵市上長時間低于面值交易,且打折幅度驚人。近期,一度人見人棄的編年票價格出現了微妙變化,正步人價值回歸之路。
近年來國家郵政局正視編年票在市場上不合理的現狀,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辦法,如2004年的大銷毀行動等,編年票的市場表現出現了些許轉機,一度在市場上跌勢洶洶而成為打折寄信票的1992年至2001年郵票,其市場露臉機會越來越少,且在2005年的打折票中占據比例已不足20%,主要是一些面值高的小型張品種,套票比例微乎其微。編年票價格也出現了微妙變化,像過去8年中僅“虢國夫人”、“葉挺”和“長征勝利60周年”等幾套郵票站在面值上方,其他的都變為了打折票的成員。但是從2004年10月份開始,站上面值的品種就明顯增多,目前2001年之前發行的大多數人物題材郵票都已在面值上方,諸如“民主人士”、“陳毅”、“宋慶齡”和“古代思想家”等郵票的價格已超越了面值一段,且市場上經常出現一票難求之態。另外一些過去并不為人看好的品種同樣也回歸面值,除了不少單枚成套郵票外,像“中國汽車”、“中國飛機”、“北京立交橋”、“龍(文物)”、“長江公路拱橋”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等,而接近面值的就更多了,如“抗戰勝利50周年”、“鐵路運輸”、“震后新唐山”和“吉林霧淞”等等。說明經過多年來的消耗和2004年的大銷毀之后,市場存量減少是實實在在的,至少現在有過半數2001年之前發行的編年票,要想“收購”上萬套已是困難重重的事。如此狀況在2年前絕對是不可能的,除了個別幾套緊俏郵票外,其他品種幾乎在二三天內就會輕易低價收獲。
種種跡象顯示,編年票從2004年底開始,已步人了價值回歸之路,至少絕大多數郵票的折扣率縮小是最好的明證。雖然全部回歸面值的道路并不舒坦,且依然需要時間,但只要堅決走消耗(銷毀)之路,那么編年票十多年的“悲慘”命運,或許真的到了洗心革面的時候。
來源:中國集郵報/寶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