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歲末年初,到目前為止,2005年的郵市可以說是十分低迷,到11月12日的“會徽和吉祥物”郵票面市之前,整個郵市一片陰冷,哪怕一絲亮點也沒有閃現(xiàn)過;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幾個品種的炒作,也僅僅是“七日游”、“三日游”甚至于“一日游”。可以這么說,2005年的新郵炒作遭遇的是滅頂之災。而與新郵行情走勢完全不同的有兩個品種,一個是T46“庚申猴”票,一個是“中國人民銀行建行40周年”(以下簡稱“建行”)流通紀念幣。
1980年發(fā)行的面值為8分的“庚申猴”票,從去年開始就大放異彩,而其今年的走勢更是只漲不跌,從年初的1500元左右到目前的逼近1700元,中間就從沒有停頓過,哪怕是短暫的休整都沒有,無論什么時候,都有人按照當時的市價分毫不差地不限量收購;“庚申猴”四方連、帶廠銘四方連則時時斷貨,整版貨源更是比單枚票高出10%都一票難求。到目前為止,其貨源緊缺程度不但絲毫沒有得到緩解,還有更加緊張的趨勢。
1984年發(fā)行“建行”流通紀念幣,從2003年以來,其市價的歷史新高不斷被改寫,800元,900元、1000元,直至1200元都是毫不含糊地輕松越過,尤其在2005年,從900元左右到1200元的價位,不但步伐加快,而且毫不停留。有郵商經(jīng)常為配流通紀念幣大全套因沒有“建行”而發(fā)愁。
T46“庚申猴”郵票和“建行”流通紀念幣為何能夠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然后迭創(chuàng)新高呢?其根本原因在于禮品需求。由于這兩個品種都具有面值低而實際價值高的特點,使送禮和收禮的雙方都感覺到+分的方便和舒服,導致這兩個品種為主角制作的禮品在公關和一般人際交往中大行其道,尤其是以T46“庚申猴”為主角的禮品更是特別受青睞。
其實,“文”票、編號票、1974年至1982年年冊,1983年至1991年年冊和流通紀念幣大全套冊都具有禮品的功能,且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只是目前還沒有T46“庚申猴”和“建行”那么大的名氣,所以,沒有被普遍接受。而近年來人們在春節(jié)之際的交往中,給對方的孩子送一本前一年的郵票年冊也已成為一種時尚。它不但避免了直接給“壓歲錢”那種多了少了的尷尬,而且顯出收送雙方的文化品位。
送禮就送郵票一旦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郵市的嚴寒終將被驅(qū)散。只是我們一定得耐得住性子,只是郵票不能再繼續(xù)打折。
來源:中國集郵報/袁巨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