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集郵報/劉貴之
除了學習、工作之外,大概不少人都有著自已的閑中情趣和業余愛好。而集郵這一情趣卻讓人享受著那難以表述的自得與幽妙。
我國是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郵票雖小,卻以方寸之地成為政治
經濟、民族歷史的縮影,成為文化與進步的象征;郵票雖小,卻以郵傳萬里使整個世界緊密相連,成為和諧與友誼的使者。郵票作為郵資憑證,其延伸出的文化意義,正影響和吸引著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人群。它確是儲存著人類的知識,凝聚著人類的力量,記載著人類的歷史。
2000年11月,《古代思想家》“孟子”郵票發行,作為孟子故里的百萬父老鄉親無不為之高興。由此,每年的11月11日,鄒城市的集郵愛好者們都把這一天作為集中活動的紀念日,鄒城的集郵事業也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對于集郵,我謹談點粗淺體會,望讀者見諒。 首先,興趣濃厚。興趣是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傾向,興趣是集郵愛好者的起點。兩干多年前的孔老夫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樂之者”。歷代名人,無不因興趣廣泛而才華橫溢。我想,興趣在人的求學獲智中有著重要的積極功能,作為集郵,更是首先要有濃厚、廣泛的興趣去接觸和注意多方面的郵品,獲得廣博的知識,輔之精湛的研究,最終才能有頗多的集郵成就。
其次,郵德高尚。集郵是一種高尚的文化活動,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集郵要講郵德,通過集郵,可以使人的思想道德潛移默化,眼界更開闊,情操更高尚。同樣是集郵,目的不同,其結果也會不同。我們要提倡熱愛祖國,守法守紀;要提倡誠實交往,平等交換;更提倡豁達胸懷,無私奉獻。要堅決反對違法牟利,反對損公肥私、損人利己;堅決反對爾虞我詐、不擇手段。我曾讀過已故集郵家馬任全先生的一段話:“注意郵德,陶冶情操。增長知識,堅持業余。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愛而不迷,知足常樂。”細想之,馬老先生的通俗話語,不僅對于集郵、而且對于整個收藏活動所持的態度也絕對是寓意深刻、語重心長。
再次,持之以恒。凡物品歷經一定年代,便自然“作古”而被后人視為古董。當然年代愈久遠,存世愈稀少,獲睹機會愈少,辨識難度愈大,價值就愈顯珍貴了。常有人這樣后悔地講,我要不扔掉何物,可謂價值連城了。更有甚者,有人還不至于后悔~次。古人亦云:“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任何非凡的能力,任何舉世聞名的工作成就,都是長期辛勤勞動的產物。何況集郵是雅事趣事,更是有學問、有意義、日積月累之事。因此,集郵,物有所值,品有其價,那么它的確充滿著他人難以領略的較為長期的情趣過程。正如前人所言:“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持以積月累歲,助以節衣縮食之力,致以彌艱,……”。當然,絕大多數集郵者并非都要成為集郵家,只不過是一種情趣、樂趣、異趣,而成為愛好者罷了。
最后,淡薄錢財。我以為,并非富翁才集郵,也并非集郵能暴富。只有輕視錢財的人,才真正領略到工作之余、悠閑生活中的集郵樂趣。我并不否認,集郵是生財之道,只是認為人生中物質的精神的自得豐足,應是順其自然的,假如一個人的身心為郵物所奴役,寄托于錢財,那種集郵的刻板、無聊、枯燥,最終也是很痛苦的。正如香港何如海的收藏觀那樣,“隨意、隨緣、力所能及”。被人戲稱為“石癡”的中國收藏家協會觀賞石專業委員會高級顧問來層林先生,拾石50載,行程10萬里,撿石達3萬枚之多,精品數以千計,家境清貧,卻活得自在悠游,只緣賞石、愛石。那些愿出高價買他藏品的人,難以理解他這位收藏家超越現實的精神境界。正如古人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寧靜致遠。”
(本文作者為鄒城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