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遭遇信任危機 長弓
近年來我們只要關心一下非集郵媒體,或登錄互聯網,或深入到集郵者中去,怨聲載道就會不絕于耳!伴隨著2006年新郵預訂的展開,郵政又出臺了“預訂和零售并舉”的方針,但是廣大郵人并不領情,又引來一片嘩然聲。為什么廣大集郵者總是對郵政新出臺的方針貶多褒少?顯然是郵政遭遇了信任危機。
信任危機已經成為我們經濟生活乃至社會生活的一個致命的病灶,各行各業都有這種現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筆者先舉一個保健食品行業的信任危機,1995-1997年三年時間,全國3000多家保健食品企業倒閉了2000多家,就是因為夸大其詞,虛假宣傳,甚至坑蒙拐騙所致。一些名噪一時的保健品,廣告上吹得神乎其神,但真實的內容卻大相徑庭。鱉精廠里沒有發現一只鱉,蛇粉廠里沒有發現一條蛇。許多保健品的廣告宣傳中,常利用醫療機構、醫生、專家等的“權威結論”和患者的“現身說法”來獲取消費者的信任。而這些“權威結論”和“現身說法”往往是子虛烏有,即使有些患者的“現身說法”是真實的,也可能是極個別現象。當這些真實的情況通過媒體而為消費者獲知的時候,保健品的信任危機也就發生了。盡管“作局”的方式在不斷花樣翻新,如各種“義診”、“免費體檢”、“免費皮膚測試”等活動往往深入到街道和家庭。但人們不久就發現,許多所謂的“義診”活動并非真正的“免費午餐”,而是保健品廠家與“白大褂”共同糊弄消費者一種宣傳、誘購手法。久而久之,人們對貨真價實的保健品也只能持半信半疑的態度了。最后的結果,就是保健品這個行業被毀掉了。一個充滿前景的行業會被毀掉,經濟生活運行的基礎會被毀掉,社會秩序的基礎會被毀掉,這就是信任危機對我們提出的挑戰。
難道郵政不是這樣嗎,從1992年起拼命加大紀特郵票的發行量,又不斷地鼓吹新郵要像股市那樣每天公布行情,同時又不斷地違規放貨,使郵市上打折郵票遍地開花;不知怎么地原來已實行多年的保證金預訂新郵制度,突然來個一刀切,全部全年全額預訂,然而等預訂者到手時都成了打折票;香港回歸普天同慶,郵人郵政共同看好金箔郵票,但郵政卻“趁火打劫”,成倍增加包裝費用,使這套題材重大、創意新穎的金箔郵票深度打折,成為新中國集郵史中的一個創痛;郵政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就反復強調要嚴厲打擊低價銷售新郵,但是新郵打折卻愈演愈烈;郵政近年來不斷許諾要在郵政窗口零售新郵,但是郵人卻不能在郵政窗口見到新郵,特別是那些新郵首發場合,郵人不但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購到新郵制作郵品,而且需要付出多倍的價格購來經過包裝的郵品,然后僅僅取出郵票,扔掉昂貴的包裝,才能制作符合自己胃口的郵品;郵政煞有介事地推出“特供郵品”,以博取郵協會員的歡心,然后他們一邊表示愛心,一邊卻違規操作,“特供郵品”還未到該持有者的手中,卻在郵市成為打折一族等等等等。
于是郵政的信譽在集郵者眼中一落千丈,郵政再三表白自己,就如同那個放羊孩子,但是“狼來了”的故事再也不能提起郵人的關注。原本郵人隊伍大發展,新郵購銷兩旺的景象,一去不復返!因此,郵政必須面對現實,認認真真地許諾,踏踏實實地做事,代表廣大郵人的利益,為廣大郵人的快樂而生存,這樣才能挽回自己的信譽,贏得郵人的信任,這樣郵人才會相信郵政,郵政才不會遭遇信任危機!
大江南收藏